第五百二十七章 稳中向好(2 / 8)

加入书签

浇田,每年三石不到。

    前者完全可以吃一碗倒一碗,甚至拿出十几石去养牲畜来增加肉蛋奶,后者连饭都吃不饱,每天饿着肚子干活。

    讲人均无用,只有把数据揉碎了来看才能知道各地百姓过得如何,就好像北直隶和山西的物价一样,天壤之别。

    想要解决的山西的问题,除非山西没有旱情,或者大明有着充足的物资,可以每年输送几千万石米麦以及各类物资给山西。

    然而,运费需要成本,时间也需要成本,人工也需要成本。

    山西的米价能保持在八百文左右,已经是大明官员能做到的极限了。

    若是按照历史上的进程,这一年山西的米价应该是三两一石。

    山西的百姓过得不好,朝中百官都知道,朱由检也知道,但他们也没有办法。

    北方旱情之下,靠南方的粮食来维持不饿死人就已经是极限了。

    怀着低落的心情,朱慈燃用力踩踏了一下踏板,试图用骑车来缓解自己的不安。

    “今天起,我们不走省道和府道了,有乡道就走乡道!”

    说罢、朱慈燃驾驶着自行车飞快地从水泥乡道上驶过,但却苦了为了不让他累着而拼命踩踏的三个太监。

    自行车渐渐消失在了道路的尽头,朱慈燃的游记还在继续书写,他要把自己见到的各种情况汇报给自家齐王叔,让齐王叔更好的治理天下,还百姓以康乐。

    只是,西北饥民的情况不仅仅只有朱慈燃、徐霞客等人记载,大明朝百官之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官员不断上疏。

    这其中,最让朱由检瞩目的是他手中的这一份。

    【自去岁一年,山陕二省无雨,除关中、河套、汾水两岸外,其余地皆黄,草木枯焦】

    【今岁开春以来,平阳府斗米百文,以至百姓争采山间野草为食,野草粒小似糠,其味苦而涩,食之仅可延以不死……】

    【臣山西平阳知府马懋才恳求陛下调拨钱粮,以平抑山西粮荒】

    一份迟来了七年的《备陈大饥疏》出现在了朱由检的手里,着写他的人依旧是敢于直言的马懋才。

    由于恩科的出现,本该在天启五年录入进士的马懋才在其之后的仕途中,可谓受到了充足的冷落。

    为官十年,他也不过是区区一个平阳府的知府,而历史上的他,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成为了礼部郎中。

    当然,之所以升迁的那么快,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大明无人可用。

    只是眼下不同了,燕山派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