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九十三章 喜讯不喜(6 / 8)
,其它地方肯定能赚回来。”
“承恩!”朱由检对王承恩喊道。
“奴婢在……”王承恩起身回应,朱由检也抬手示意:
“官场要好好料理,日后的饲料就取麸糠和印度厮当出产的籼米。”
“国朝百姓的肉食,可就全系在官场身上了。”
“奴婢领命……”王承恩还是那副样子,老老实实的应下该做的事情,而朱由检也十分满意他的模样。
他微微颌首表示满意,紧接着看向毕自严:
“国朝新政颁布后,百姓交上来的粮食少了,卖出去的就多,而米多则贱,户部要和工部做好准备,扩大各县、镇的常平仓,在秋后收购粮食。”
“自今岁开始,各县依人口兴建新常平仓,内部储存粮食,必须足够当地百姓食用三月以上。”
“这……”听到朱由检的话,毕自严迟疑数秒,顿了顿后才行礼道:
“殿下,如此以来,地方每年恐怕要储存上亿石米麦,朝廷财力不济,怕是难以为继……”
毕自严很清楚,要储存足够地方百姓吃三个月的粮食,哪怕是煮粥,也得也有上亿石米麦才足够。
依照眼下的粮价,不管怎么购粮,价格都不会低于五千万两。
哪怕分三年储存,也得每年支出一千多万两银子。
毕自严不是很清楚,朱由检为什么要搞这种事情,因为这在他看来属于浪费资源。
以往大明的常平仓粮,基本都是用来平抑粮价的,储存最多的一年就是洪武二十五年,一共有存粮四千万石,这就已经是存粮最多的时候了。
现在这个数目要翻到一亿石,户部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银子采买粮食。
“银子不够,这个孤知道,但孤也知道金融司在不断铸币。”
朱由检起身准备活动活动,因此向着殿外走去,毕自严等人见状纷纷跟随。
“金融司的铸币,再怎么说,铸的也是金银,况且国朝人口不断增多,每年新增二三百万之巨,对应正常放出数百万两也不奇怪。”
“加上金银流转的问题,每年释放一千万两,应该不会对民间造成太大的影响。”
“如果有影响,那就暂时停止,同时让地方皇店把金银都存库,这样就能控制金银流转,降低风险。”
朱由检说了一半,毕自严却说道:“可一千万两银子,顶多买两千万石米麦,距离国朝百姓……”
朱由检抬手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