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九十章 百姓赖安(6 / 8)

加入书签

下最少六两银子。

    新政一旦颁布,朱由检不敢说百姓可以顿顿吃肉,但是每天吃一顿肉食是没有问题的。

    并且,随着东北耕地的开发和百姓的不断迁移,这个情况还会不断变好。

    按照清末的数据和眼下的数据推算,大致在天启二十年左右,在物价上涨不超过两成的情况下,大明的百姓的个人岁入会达到六两银子,一户岁入可以基本达到三十两。

    不过,这需要朱由检在监管上加大力度,避免曾经的“漏收强加”卷土重来。

    总而言之,未来十年,大明要怎么走的路线已经决定了,朱由检要做的就是在大明前进的同时,盯好脚下的路,避免踩到一些水洼,弄得一身脏……

    “李定国呢?”

    想清楚了自己要做的事情,朱由检缓缓睁开了眼睛,他看了一眼钟表,发现已经酉时六刻(18:30)后,这才察觉李定国居然比平时晚会了一小时的家。

    “殿下,那小子今日要在同学家休息,好像叫什么……”王承恩仔细回想了一下,然后才想道:

    “周伯谦!带李哥儿吃饭了。”

    当王承恩说出这个名字的时候,东城常乐坊内的小院里,一个妇人也高声对着耳房叫嚷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来了!”

    耳房内,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郎对着窗口应了一声,然后看向面前的李定国:“我娘就这样,嗓门大,你别以为她生气了。”

    “没有,我娘也是嗓门大。”李定国整理了桌上的作业,返回了书箱内后,便和周伯谦一起走出了耳房。

    在李定国眼前,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占地六十来平的小院。

    院子十分狭小,只有一间主屋和一间耳房,以及一间厨房。

    主屋占地不过二十来平,中间是只是十几平的会厅,左侧和右侧分别是两间厢房,一间是周伯谦母亲在住,另一间是周伯谦的姐姐在住。

    至于耳房,这是给还在读书的周伯谦住的,但也只有十来平。

    三间房子十分紧凑的被院墙围了起来,中间留下一个七八平的天井。

    影壁遮着门口,而眼下一张桌子被摆在了天井空地上,放置了四个凳子。

    周伯谦的母亲是一个三十六七岁的普通妇人,不高的个儿,穿着蓝色的长衫,盘起来地头发被一根木簪固定。

    从她的体型,以及岁月在脸上留下的痕迹,不难看出她或许曾经是一个农村妇女。

    至于周伯谦的姐姐,她是一个叫做周喜娘的少女,略微清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