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八十七章 江南不偏安(6 / 8)
p; 这加起来,每年最少就能开荒二百万亩,并且后续还会不断增加。
不过,这也就是想想罢了,毕竟别的不说,眼下河南百姓的日子可是十分滋润。
五千多万亩耕地中,有四千余万亩耕地都在六百万百姓手中,平均每人六亩有余,年产十二石米。
留下五石后,他们可以轻松将七石米卖出,每人收入三两银子,每户十几两。
正因如此,河南百姓对于迁移的事情最不上心,朱由检也拿他们没有办法。
他不可能强制迁移,因为在没有足数耕牛发放的情况下,人均六亩土地,已经到一个人能耕种的最大数目了。
也就是说,河南的农民是目前大明原本两京十三省的农民里,过的最稳定的一部分人。
迁移他们,就得给留下的百姓发放耕牛,不然百姓们种不过来那么多土地,不迁移他们,放任这么下去,等个四五十年人口增长,估计河南百姓反而要成为大明的贫困户。
因此,朱由检只能鼓励河南百姓迁移,以此每年来迁移个几万人,往后推延当地土地兼并爆发的时间。
想到这些,朱由检有些头疼,他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号召北方百姓迁移关外三省,然后号召南方百姓迁移麓川和旧港、南州。
这其中,尤其是旧港和南州的土地最为浪费。
旧港的土地,尤其是南海府(爪哇)的土地如果开发出来,并且配合上拖拉机的话,那以这个时代的田亩产量,它完全可以养活最少两千万人。
算上其它的地方,旧港想要很滋润的养活三千万人口,简直就是轻而易举。
不过,人口最稠密的江南三省的城镇人口根本就无心迁移,他们早就过习惯了打工赚钱的日子,要他们再回去务农,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。
至于剩下那八成的农业人口,他们基本也习惯了养桑卖丝,更不想去旧港。
因此,江南三省那最少有五千万的人口就成为了朱由检最头疼的事情。
放着他们不管,等天启十六年江南大旱,那他就准备等着养最少三千万张嘴吧。
并且还不仅仅是这三千万张嘴,其它地方还有饥民等着养活。
反正不管怎么算下来,他都得掏出足够最少五千万人吃的粮食,并且这一吃就是好几年。
这么一想,朱由检头疼不是没有道理的,而强行迁移江南百姓,这比让他现在就施行“摊丁入亩,士绅一体纳粮”还难。
他大修火车、经营东北,旧港,说白了就是想让内地和海外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输送江南三省。
&nb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