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四十九章 庙堂争锋(5 / 8)

加入书签

呈秀就知道自己犯错了。

    谁都知道朱由检想要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,而大明的土地,有三分之二,甚至更多的田地都被士绅豪强所掌握。

    官吏作为这个阶级的一份子,实际上掌握的田亩数量并不少。

    崔呈秀在这里张口说官员种不过来田,那朱由检正好可以“善解人意”的提出收回土地。

    “眼下诸省大旱,大旱说不定还要继续蔓延,朝廷出银子收地,也是为你们降低风险,避免花了银子种地还颗粒无收。”

    朱由检的善解人意,让众人语塞,施凤来看着崔呈秀这个蠢货造成的局面,不免有些懊恼,但他还是得想着法来解围。

    因此,即便无奈,但他对着朱由检作揖道:

    “殿下,眼下国库虽然稍微充裕,但天下灾民繁多,况且地价也不便宜,朝廷也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来收田……”

    在明代,田产的多少决定了家庭财富的丰薄,但田土的价格和处境,在万历年间和天启年间简直就是一个天上,一个地下。

    万历年间的田土价格,不但呈现出一种区域差异,而且从总体上看,由于赋税、徭役的加重,田地价格呈下降之势。

    从田土价格的区域差异来看,当数浙江的田亩价格最为昂贵。

    浙江境内,一亩上好之田,每亩值银七八十两,稍次之田也有三四十两,哪怕最劣之田,也价值白银十余两。

    从万历年间田地价格的总体下降趋势来看,原先南直隶的田地价格相当昂贵,每亩值银二三十两。

    但随后由于赋税、徭役日重,田地价格骤然下降,每亩不过值银五六两。

    即使如此便宜,这样的田地依旧无人购买,因为即便是士绅豪强喜欢兼并田亩,也察觉到了大明朝日薄西山,开始减持田地这样的固定资产。

    士绅豪强减持田亩,而百姓哪怕强行买了田亩,却也因为赋税、徭役、贷款而养不活田亩,最后只能弃田而逃。

    这样的局面,实际上就是万历年间地价的尴尬局面,然而这样的尴尬局面,到了天启年间却开始转变。

    随着朱由检一步步扶持朱由校,一项项革新政策不断被推出,赋税杂项和徭役不断被减免,民间对朝廷又开始有了信心,士绅豪强也再度开始兼并土地。

    因为到了这个时候,土地已经不再是累赘,而成为了一项朝阳产业。

    士绅豪强在地方大量兼并土地,炒高土地价格,这件事情朱由检早就注意到了。

    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举动,让更多两京十三省的百姓买不起地,只能进入城中打工为生。

  &n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