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四十七章 典吏阎应元(2 / 8)

加入书签

    当然,这是百官们不了解朱由检要就藩北亚墨利加和南亚墨利加的缘故,如果他们知道了,恐怕许多人都会挤破了头的前往瀛洲。

    和这些官场的老油条不同,初入官场的许多传统学子想法比较简单,那就是不管去哪里,反正手中拿到了一笔俸银,人自然能安稳下来了。

    吏部官员们在讥讽这群官员也是很正常的,毕竟相比较这批两万余名官吏,他们科举太过艰难了。

    在他们看来,这批恩科录取的人,大多都是碌碌无为之人。

    不过、即便再碌碌无为的人中,也能找出几个那么能用的,而这次的恩科,刚好有一些怀揣抱负的人……

    “这环境也太好了吧?!”

    寒风雪中,当北京东城的官吏坊内的一道声音响起,两万多挤入官吏坊的传统官吏让这座坊市变得热闹了起来。

    官吏坊,这是一处占据了东城六分之一面积的巨大坊市,除去百王府坊外,便数它最大。

    营造之初,工部的官员们估计这里能住下三万人,而且这坊内还有一大半的地方是空地,如果这些空地也利用起来,那完全可以容纳六七万人居住。

    放榜后的这一日,两万多官吏都收到了通知,在定下他们就任位置之前,他们都将在官吏坊中度过。

    大中午的,即便寒风萧瑟,许多人也开始因为舍不得房钱而迫不及待的赶来,而官吏坊内的一些吏部小吏也开始安排他们的住处。

    比其他地方的官吏坊不同,京城的官吏坊稍微人性化了一些,一个院子占地两分,约一百二三十平的模样。

    院内分为左右耳房,以及后院柴房、马棚,还有正屋一间。

    一个院子有四间可以休息的屋子,一个正厅,院子中间是三十来平的院子,墙角处还有石桌石墩。

    这样的院子,却是两个官吏共有的。

    “就我们两人?”

    在热热闹闹的环境中,一个身穿儒服,头戴四方平定巾的儒生不敢相信的走入院中,而在他身后还有一名较为冷静的儒生,以及一个笑着的书吏。

    “是啊,从今日起,此院便是阎举人和刘举人的院子了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在下需要提醒一下二位,若是二位被派往地方任职,那院子便要收回,而二位若是在京中任职,那每岁不得闲置屋子超过三个月,不然也要收回。”

    “但若是前往地方任职,返回京城述职的话,依旧可以来官吏坊,有空房或者空院,官吏坊依旧为二位安排入住。”

    书吏的话让两位还没有任职的儒生点了点头,那阎姓儒生更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