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两百三十章 西北的恶劣环境(3 / 8)

加入书签

人也有不小的歧视。

    如果要迁移百姓前往河西,并且大量开垦的话,孙传庭的建议是,以朝廷之力,迁移人口百万,耗费粮秣数千万石、耗力三年,或许能开垦百万亩水田。

    但如果走陆路运粮,从山东、南直隶,河南运粮前往河西,三千万石或许只能运抵八百万石……

    “河西的局势如此复杂,倒是超出我的预想了。”

    当孙传庭信被人送到燕山大营的时候,朱由检只是看完了其中军事的注解,便知道了大明想要治理河西的困难程度。

    如果说在孙传庭看来、河西的困局只是解决当地的矛盾,解决运粮和迁移百姓的问题,那在朱由检看来,这些实际上都不是问题。

    当地的矛盾可以用军队威慑,迁移百姓在大旱之下也不需要用暴力手段,运粮也可以用有轨马车来运粮,大旱之下有的是劳动力。

    这三点在朱由检看来都不是问题,他唯一看完这封信后的难点,是在于孙传庭对河西走廊的气候描述。

    后世的四百毫米降水线和两百毫米降水线,朱由检虽然记得不太清楚,但也知道前者在河西能抵达兰州一带,后者更是可以抵达嘉峪关附近。

    但是在孙传庭的描述中,这条降水线,最少向东推移了最少两百公里。

    因为他信中有一句话,“国初嘉峪关一年有雨十数次,随后逐次减少,唯正德、嘉靖年间略微增加,而后如旧。”

    孙传庭的这句话里,正德到嘉靖年间,朱由检如果没有记错,是明代中后期唯一的小温暖期,但远远不如后世。

    整个世界的气温在骤降,而大明更是因为地缘季风等多种气候问题,比世界各国表现的尤为严重。

    朱由检记得没错的话,在1627年到1680年这段时期,两京十五省的气温比起后世要整体低上三度。

    两三度的偏差,看上去并没有多么冷,但平均气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,偏差一两度都是非常巨大的影响。

    这两三度的偏差,代表的是降雨带南移,北方降雨量急剧下降,冬季冬雪不足,导致冬小麦无雪覆盖被冻死无法越冬。

    夏季气候干燥导致蝗虫卵孵化成功率剧增,蝗灾肆虐。

    所以、如果河西的降雨带东移数百公里,那么就代表这个时期的河西,是绝对不可能像后世一样,开垦出四千万亩水田。

    数百公里的东移,可能代表的就是上千万亩田地不适合屯垦耕种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、朱由检脸色有些不太好看,毕竟四千万亩和三千万亩的差距,所代表的的是能支持三万铁骑和十五万民夫出塞六个月,横行西域一千二百里的近千万石粮食。

  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