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9章 考察之后,出现转机(1 / 3)
暮色如同打翻的墨汁,浓稠地浸染着穿越乡镇的每一寸土地。临时充作会议室的老祠堂在风雨中微微震颤,飞檐上的铜铃被风吹得叮当作响,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激烈讨论奏响序曲。八仙桌上的煤油灯忽明忽暗,跳动的火苗将众人的影子投射在斑驳的墙面上,随着灯芯爆裂的噼啪声,那些影子也诡异地扭曲晃动,与屋檐下淅淅沥沥的雨滴声交织在一起,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。
考察团的领导们围坐在长桌旁,神色各异。赵副局长摩挲着手中的茶杯,杯沿的缺口处沾着淡淡的茶渍;孙副局长不停地翻阅着手中的资料,眉头拧成一个“川”字;省厅观察员则安静地靠在椅背上,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深邃莫测,仿佛能看穿一切。李思成笔直地站在一旁,中山装的领口被汗水浸得发皱,手心早已被冷汗湿透,却依然强作镇定,指甲深深掐进掌心,用疼痛来驱散内心的紧张。
赵副局长轻咳一声,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:“老李,今天这一趟,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。”他的目光缓缓扫过祠堂内用报纸糊的墙面,墙角处,孩子们用废木料制作的书架上歪歪扭扭地摆放着书籍
,“孩子的精气神,还有这别出心裁的教育方式,值得肯定。”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。
“赵局,您可别被表面功夫迷惑了。”孙副局长猛地将手中的资料摔在桌上,震得煤油灯的火苗剧烈晃动,险些熄灭。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照片,重重地甩在桌面上,照片上,规划中的学校地基坑坑洼洼,木桩参差不齐,“就说这规划中的学校,地基木桩间距不均,排水系统形同虚设,这要是雨季来了,还不得成一片泽国?”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嘲讽和质疑,眼神中闪烁着幸灾乐祸的光芒。
省厅观察员扶了扶金丝眼镜,镜片后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,仿佛能洞察一切细节:“孙局所言有理。”他翻开厚厚的考察记录,纸张被翻得哗哗作响,“还有教育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,师资储备、教材更新、教学设备维护,这些都需要长期且稳定的投入。李总,你打算如何解决?”他的问题如同重锤,一下下敲击着李思成的心脏。
李思成深吸一口气,向前半步,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,但微微颤抖的尾音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紧张:“各位领导,木桩间距看似不均,实则是根据八十年代建筑规范,结合现代抗震技术改良的。”他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,封面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和反复翻阅的折痕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项数据和计算公式,“至于排水系统,我们在地下铺设了双层陶土管道,既能满足八十年代的外观要求,又具备现代排水能力。”他的手指在笔记本上快速滑动,试图用详实的数据说服众人,但额头上不断冒出的汗珠还是暴露了他的不安。
这时,一直沉默的教育界资深顾问陈老突然开口,他的声音沙哑却有力,仿佛蕴含着几十年的教育智慧:“李总,我听说你们的教材是八十年代版本,但教学质量要与现代同步,这如何保证?”他的问题直击要害,让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凝重。
“陈老问得好!”李思成眼中闪过一丝光芒,赶忙从文件袋里取出几本教材,纸张因为频繁翻阅已经有些磨损。“我们的教师团队会在课后,通过‘第二课堂’的形式,将现代知识融入教学。”他翻开一本物理教材,指着其中的章节,“比如用八十年代的《物理》课本讲解力学原理,再结合现实案例,引导学生用现代思维分析问题。”他又翻开另一本教材,里面用红笔批注的内容清晰可见,“这些批注,都是老师们集体研讨的成果,每一条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。”
就在这时,会议室的门突然被撞开,小苏浑身湿透地冲了进来,雨水顺着她的发梢不停地滴落,在地面上汇成一个个小水洼。她头发凌乱,脸上满是焦急和惊慌:“李总!王氏集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