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9章 最终验收,顺利通过(2 / 3)
假乡镇见鬼去吧!”黑燕眼神一凛,如同离弦之箭般追了上去。她跨上自行车,在青石板路上划出一道刺耳弧线,一个漂亮甩尾,稳稳横在年轻人面前,大喝一声:“跑?先尝尝八十年代的‘擒拿手’!”她的动作行云流水,三两下便将人制住,从他兜里搜出一部手机,屏幕上王氏集团的指令赫然在目,还显示着“务必破坏验收,奖金翻倍”的消息。
“好手段!”徐墨白见状,忍不住抚掌大笑,“看来这乡镇不仅形似,连当年那股子斗争精神都有了!不过,这后续的清查工作,可得仔细些。”
验收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,专家组踏入镇中学。历史老师老周正在讲台上演示算盘计算,黑板上的粉笔字写得工整漂亮,还细心地用彩色粉笔做了批注。突然,一位模样像老工人的验收员猛地一拍桌子,站起身来,他身上的工装洗得发白,袖口还打着补丁,大声说道:“不对!1982年的板书哪有这般规整?那时粉笔金贵,老师们都省着用,字间距起码要宽两倍!而且彩色粉笔,那时候可是稀罕物,哪能这么随便用!”
教室里瞬间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,老周的脸“唰”地一下涨得通红,握着粉笔的手微微发抖。李思成刚要开口解释,却见老周动作麻利地将粉笔掰成两截,诚恳说道:“您说得对!是我疏忽了!”他重新书写,字迹明显变得稀疏,还特意将彩色批注擦掉,“当年我父亲就是用半根粉笔,在黑板上教会我们加减乘除……那时候,每写一个字都得精打细算。”说着,眼眶竟微微泛红,声音也有些哽咽,回忆起了那段艰苦却纯粹的岁月。
老工人的神情缓和下来,走上前伸手摸了摸黑板,感受着粉笔留下的粗糙触感,点头道:“有这觉悟,就对了。当年我们读书,可珍惜这些学习机会了。”这时,建筑结构专家也没闲着,拿着激光测距仪测量教室的长宽高,嘴里还念叨着:“82年的教室,门窗比例有严格标准,误差不能超过2厘米。”
验收队伍来到文化广场时,柳莺正抱着红棉吉他,深情演唱《外婆的澎湖湾》。她的歌声婉转动人,周围的“村民”们听得如痴如醉。徐墨白冷不丁出声打断:“停!八十年代哪有用这种进口琴弦的?这琴弦的材质和工艺,一看就是现代的!”柳莺俏皮地眨眨眼,摘下琴弦,递到徐墨白面前:“徐老请看!”只见琴弦上缠着褪色的红绸,仔细一看,还能发现一些手工缠绕的痕迹,“这是用当年的自行车辐条改造的,音色虽比不上现代琴弦圆润,倒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沧桑味儿。为了做出这个效果,我们试了二十多种缠绕方法呢。而且您听,这吉他箱的共鸣声,和现在的琴完全不同,是特意找老木匠用82年的梧桐木重新打造的。”她再次拨动琴弦,略带沙哑的旋律悠悠响起,别有一番独特韵味,仿佛真能将人带回那个纯真年代。
民俗考证学者这时凑了过来,仔细端详着舞台布置:“这幕布的花纹不对,82年这种图案应该用在被面上,舞台装饰很少见。还有这些道具,虽然是老物件,但摆放位置不符合当时的民俗习惯。”负责舞台的工作人员连忙解释:“老师,我们马上调整,按照您说的民俗图谱重新布置。”
夕阳西下,天边被染成一片橙红,晚霞如火焰般燃烧。验收进入最后关键环节。周鹤年蹲在供销社门口,对着老式收音机反复调试。他戴着一副金丝老花镜,手中拿着螺丝刀,神情专注。突然,他手中的旱烟袋指向墙角,沉声道:“这收音机的天线不对!1982年哪有这么长的拉杆天线?而且这天线的材质,也和当年的不一样。”负责道具的小赵额头瞬间冒出豆大的汗珠,结结巴巴地解释:“这、这是为了接收信号……现在的信号和以前不同,短天线收不到完整的节目。”
“胡闹!”徐墨白的拐杖重重敲击地面,声音在街道上回荡,“宁可收不到信号,也不能坏了规矩!这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