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7章 行为举止,力求还原(2 / 3)
比想象中艰难。第二天清晨,操场上乱成了一锅粥。体育老师吹响铁哨,几个男生握着弹弓朝天乱射,石子“嗖”地掠过屋檐,惊得燕子窝里的雏鸟“叽叽”乱叫;女生们的跳绳缠成了死结,急得直跺脚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;还有人把滚铁环玩成了“铁环撞人”,校园里不时传来“哎哟”的惨叫声。
茶馆里的情况更糟。新排演的“八十年代故事会”上,村民们操着现代网络梗讲述改革开放往事。有个小伙子绘声绘色地说:“那时候的万元户,那就是妥妥的‘土豪’啊!”听得围观的专家们连连摇头,陈立文气得摘下眼镜猛擦,嘴里直念叨:“荒唐!荒唐!”
“这样下去不行!”张明远抱着一摞《1982年大众电影》冲进办公室,跑得太急,眼镜都歪到了鼻梁上,“得找个行家来教!”
夜幕降临,一辆老式二八自行车“叮铃铃”穿街而过,车后座绑着的收音机播放着李谷一婉转的《乡恋》。骑车人是退休的文化馆馆长赵德海,他戴着军绿色蛤蟆镜,白衬衫口袋里别着钢笔,车把上还挂着个铁皮暖壶,活脱脱从八十年代穿越而来。
赵德海摘下蛤蟆镜,露出眼角深深的皱纹,咧嘴一笑:“要学八十年代?先从‘听’开始!”他在茶馆支起老式卡带机,《上海滩》的旋律一响起,不少村民跟着哼唱。“停!”他突然按下暂停键,“许文强的风衣怎么甩的?冯程程的手绢怎么拿的?这些都是学问!”说着,他挺直腰板,现场演示八十年代的“社交三步曲”——递烟要用双手,接话要侧着身,笑起来得捂着嘴,一举一动有板有眼。
与此同时,学校里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。当电子游戏被没收,弹弓和铁环成了孩子们的新宠。起初笨手笨脚的他们,经过反复练习,渐渐掌握了弹弓打瓶盖的技巧;曾经对跳绳不屑一顾的女生,自发组织起“跳房子大赛”,课间的操场上,清脆的笑声此起彼伏。看着这一幕,李思成靠在老槐树上,嘴角不自觉地扬起,仿佛看到了四十年前的自己。
但王氏集团的攻击从未停歇。网络上突然流传出“穿越乡镇演员集体出戏”的视频,画面中村民用智能手机点外卖、学生戴着智能手环跑步,评论区瞬间被“骗子”“作秀”的骂声淹没,#穿越乡镇翻车现场#的话题阅读量短短半小时就突破了千万。
“李总,视频经过深度伪造!”技术员小李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,带着哭腔,“但传播速度太快,热搜前十占了三个!合作商那边已经有一半要终止合同了!”
李思成盯着手机上的虚假画面,手指在屏幕上划出深深的指甲印。突然,他冷笑一声,眼中闪过一丝寒光:“告诉宣传部,准备直播‘时光训练营’结业典礼。联系所有专家,让他们在直播间现场点评。再找几个当年的老照片、老视频,做个对比特辑。”他摩挲着紫砂壶,壶盖和壶身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,“是时候让那些躲在暗处的人看看,什么叫真正的穿越!”
三日后,乡镇广场搭起红布舞台,四周挂满了彩色气球和纸质拉花。赵德海穿着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,手持铁皮喇叭,站在舞台中央,声如洪钟:“现在,有请第一组学员展示八十年代家庭聚会!”
张二柱穿着蓝布中山装,拘谨地搓着手,端起搪瓷缸,声音还有些发颤:“他王叔,这杯酒我敬你,去年多亏你帮我家插秧!”坐在一旁扮演王叔的老吴,用袖口抹了把“感动的泪水”,把八十年代农村邻里互助的场景演绎得淋漓尽致,看得台下的周老红了眼眶,偷偷抹起了眼泪。
学生们的表演更是惊艳全场。几个男生戴着自制的纸墨镜,模仿费翔在春晚上的舞步,胯部夸张的摆动惹得观众哈哈大笑;女生们扎着红头绳,用铝饭盒敲出《童年》的节奏,边敲边唱,清脆的歌声回荡在广场上空;最绝的是李晓聪未来的“同学”们,用玻璃弹珠玩出“点将”“进贡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