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2章 设立反馈,及时改进(1 / 3)
八月的暑气在暴雨来临前愈发浓烈,空气仿佛凝滞的沸水,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。穿越乡镇的青瓦上积着厚厚的尘土,在即将到来的风雨中,等待一场彻底的冲刷。李思成站在镇公所斑驳的廊檐下,手中的紫砂壶早已没了热气,壶嘴残留的水珠在高温下迅速蒸发。他望着远处低垂的乌云,眉头紧锁,心中隐隐担忧。尽管前阶段对乡镇环境进行了大规模优化,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想要让这个精心打造的1982年世界真正鲜活起来,任何细微的疏漏都可能成为致命的破绽,尤其是在儿子李晓聪未来六年的成长环境上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“李总,新设置的‘时光信箱’已经收到第一批反馈信了!”黑燕抱着一摞牛皮纸信封匆匆跑来,马尾辫被汗水黏在后颈,发梢还滴着水,白色的衬衫后背被汗水浸透,紧贴在身上,“不过……情况似乎不太乐观。”她抽出最上面的一封信,信纸边缘被雨水洇出淡淡的褶皱,字迹也有些模糊,“赵铁牛反映灌溉渠的闸门太新,和1982年的铸铁闸门模样不符;还有新来的农技员周建国,说咱们的育苗大棚温度调控系统太现代化,藏都藏不住。”黑燕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焦虑,她知道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,可能会影响整个“穿越计划”的真实性。
李思成接过信,指尖触到信纸刻意做旧的粗糙纹理,泛黄的颜色和仿旧的字迹倒是做得惟妙惟肖,可内容却如同一记重锤,砸在他的心坎上。远处传来沉闷的雷声,震得廊檐下的风铃叮当作响。他望着雨中飘摇的晾衣绳,突然想起晓聪小时候最怕打雷,每次都会躲在林宛如怀里发抖,小脸吓得煞白,嘴里不停念叨着“爸爸怎么还不回来”。这个画面如同一把柔软的刀,轻轻划过他内心最柔软的角落。“立刻召集张明远、陈雪,还有老工匠们,半小时后开紧急会议。”他将信纸折好塞进中山装口袋,动作沉稳却难掩眼底的急切,“对了,把周建国也叫来,我倒要听听这位农技专家的高见。”
半小时后,会议室里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,煤油灯的火苗在穿堂风中摇曳不定,忽明忽暗的光线将墙上“鼓足干劲,力争上游”的标语映得影影绰绰,仿佛也在为这场会议增添一丝紧张的氛围。赵铁牛大大咧咧地往长凳上一坐,震得满桌搪瓷杯叮当作响,杯中的凉茶溅出不少,“李老板,那灌溉渠的闸门亮得能照见人影儿,俺闭着眼都知道是上个月生产的!”他卷起裤腿,露出小腿上被杂草划出的血痕,伤口还未完全结痂,透着一丝红肿,“昨儿个拍戏,为了藏那个闸阀,俺生生在泥水里趴了半个时辰,起来的时候腿都麻得没知觉了!”赵铁牛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委屈和不满。
“老赵说的在理。”刘德昌吧嗒着旱烟袋,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,腾起的烟雾在昏暗的灯光中弥漫,“可周技术员说的育苗大棚也不是小事。没有温控系统,那些娇气的新品种秧苗根本活不成,到时候拿什么演丰收场景?”刘德昌的脸上满是忧虑,他深知农作物对于还原1982年乡镇风貌的重要性。
话音未落,会议室的门“吱呀”一声被推开,一个戴着黑框眼镜、穿着的确良衬衫的年轻人走了进来。正是周建国,他怀里抱着一叠图纸,额头上还沾着水珠,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,衬衫的领口和袖口都被浸湿,“各位,我知道大伙想还原1982年的场景,但现代农业技术也不能完全抛弃。就说这育苗大棚,只要稍加改造……”
“改造?怎么改?把空调外机刷成青砖色?”孙大海突然插话,他倚在门框上,头发还滴着水,牛仔外套沾满泥浆,裤腿上还挂着几片草叶,“前儿个我演放牛娃,为了遮住藏在草垛后的监控探头,生生编了三个时辰的草帘子,手指都磨破了皮!”孙大海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和抱怨。
会议室里顿时炸开了锅。赵铁牛的烟袋锅重重敲在桌上,发出“咚”的一声巨响,“照你这么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