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4章 心理辅导,增强信心(3 / 4)
神中闪过一丝怒意。
“看来,我们触到某些人的痛处了。”苏婉清将字条轻轻放下,语气平静。
李思成握紧拳头,指节因用力而发白:“加强安保!增加巡逻频次,每一个角落都不能放过!苏老师,继续辅导,我倒要看看,他们能嚣张到几时!”他的声音低沉,却像是一颗即将爆发的炸弹,“让安保队分成三班倒,重点保护心理咨询室和农户家!”
第二天,王福海主动找到苏婉清。老人拄着拐杖,烟袋锅在地上敲得“砰砰”响,每一步都走得沉重,仿佛双腿灌了铅。“苏老师,俺也有心病。”他叹了口气,在椅子上坐下,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忧虑,“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,现在要当‘老支书’,万一说错话,让人笑话可咋办?”说着,他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手帕,擦了擦额头的汗水,“俺都这把年纪了,要是在娃娃们面前出丑,以后可怎么在村里抬得起头啊。而且,俺怕自己教的东西过时了,耽误了娃娃们的前程。想当年,俺爹教俺种地的法子,现在好多都不管用了,俺真怕误人子弟……”
王福海的记忆回到了几十年前。那时的他,年轻气盛,跟着父亲在地里劳作。父亲手把手地教他如何看天气、辨土壤,如何播种、施肥。那些日子虽然辛苦,但却充满了希望。可是,随着时代的变迁,很多传统的种地方法都被淘汰了。他担心自己的经验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,无法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。
苏婉清从抽屉里拿出一本1982年的《人民日报》,纸张已经泛黄,却保存得十分完好。“您看,当年的干部讲话,讲究的是实在。”她翻开报纸,指着上面的文章,“您就把这些娃娃当成自家孙辈,唠唠家常,讲讲过去的故事,这不就是最好的教育吗?您一辈子的经验,就是最宝贵的财富。时代虽然在变,但那些做人的道理、生活的智慧永远不会过时。您给娃娃们讲饥荒年如何省口粮,讲生产队大伙儿齐心协力修水渠,这些故事里藏着坚韧、团结,正是现在的孩子们需要学习的。”
王福海摩挲着报纸,浑浊的眼睛亮了起来,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在生产队意气风发的自己。他重重地点头,烟袋锅在鞋底磕了磕:“苏老师,俺明白了!俺这就回去把年轻时的故事都拾掇拾掇,保准能给娃娃们讲得一愣一愣的!”
随着辅导的深入,一个个心结被解开。赵铁牛开始主动帮着设计民兵训练的表演环节,他在操场上大声喊着口号,声音洪亮而有力,还会结合自己年轻时参军的经历,给民兵们讲军营里的趣事;周翠花在食堂教孩子们包饺子,她耐心地教孩子们捏褶子,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,空闲时还会给孩子们讲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偷摘果子的故事;王福海则坐在老槐树下,给孩子们讲起了当年生产队的趣事,孩子们围在他身边,听得入迷,不时发出阵阵笑声,他还会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老物件,给孩子们讲述背后的故事。
然而,王氏集团的攻击再次升级。他们黑进辅导视频的直播间,强行插入恐怖画面,刺耳的尖叫声从音响里传出,吓得不少孩子大哭起来。教室里乱作一团,孩子们惊慌失措地四处乱跑。李思成接到消息时,正在查看中学校舍的试运行情况,他脸色阴沉如水,对着对讲机低吼:“启动‘八卦阵’网络防御!通知苏老师,把辅导课堂搬到田间地头,看他们怎么捣乱!”
于是,奇特的一幕出现了:稻田里,苏婉清带着农民们一边插秧,一边进行心理辅导。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穗上,苏婉清弯腰示范,水珠从她的发梢滴落:“你们看,插秧讲究一个‘稳’字,”她的声音在稻田里回荡,“就像你们面对压力,稳住心态,一步一个脚印,总能做好。每一株秧苗都承载着希望,就像你们肩负的责任,看似沉重,实则充满力量。赵铁牛,你插秧的姿势最标准,给大家讲讲诀窍,这也是你展示自己的机会。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