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2章 再次审核,期待佳音(1 / 3)

加入书签

七月的骄阳似火,将穿越乡镇的晨雾炙烤得消散无踪。李思成站在卫生院门前,短袖衬衫的领口微微敞开,汗水顺着脖颈滑落。他抬手抹了把汗,目光望向远处盘山公路,那扬起的滚滚烟尘中,卫健委审核车队的红色警示灯闪烁着,像极了王氏集团虎视眈眈的眼睛。

“老板,黑燕截获密报,”张明远握着对讲机的手被晒得黝黑,“王氏集团买通了审核组里的技术顾问,准备在纳米防护网的年代合规性上做文章。”

李思成摩挲着腰间的“穿越计划”玉佩,滚烫的触感让他瞬间冷静。他脑海中飞速闪过实验室里的画面:无数纳米级丝线在精密仪器下闪烁微光,它们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,时刻准备抵御外来威胁。“通知陈默大夫,启动‘李时珍’预案。把1982年《自然科学学报》关于纳米材料的三篇论文原件找出来,还有,让刘三娘带着村民在审核路线上候着。”他望向卫生院墙上的倒计时牌,距离李晓聪转入这里的日子,只剩最后47天。

审核组的越野车碾过滚烫的青石板路,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弥漫。王司长推开车门,短袖制服的下摆扫过路边沾着露水的艾草:“李总,这次若再通不过,省厅也保不住你。”他身后跟着个戴圆框眼镜的年轻人,金丝眼镜片反射着刺目的阳光,正是王氏集团安插的技术顾问周泽楷。

“王司长放心,”李思成侧身让道,青砖地面上整齐排列着三十六份整改报告,每份都用朱砂笔标注着重点,“这次的整改,连厕所的瓷砖缝都经得起放大镜检查。”他余光瞥见周泽楷突然顿住脚步——墙角的消防栓上,贴着1982年国营陶瓷厂的生产标签,正是他提前三个月派人从旧货市场淘来的“古董”。

审核会议在临时搭建的礼堂召开,八仙桌拼成的长桌上,二十盏煤油灯跳动的火苗在燥热的空气中摇曳,映得众人脸色忽明忽暗。周泽楷突然将图纸摔在桌上,纸角扫翻了虎娃端来的凉茶:“李总,你说这纳米防护网符合1982年技术标准?”他推了推眼镜,镜片后的眼神透着阴鸷,“可据我所知,那年连‘纳米’这个概念都没引进国内!这分明是你用现代技术伪造的幌子!”

礼堂里顿时响起窃窃私语,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。李思成却神色自若,伸手打开身旁的老式木箱,里面躺着一台看似普通的显微镜。这台显微镜经过特殊改造,镜头处缠着古朴的黄铜装饰,完全符合1982年的工艺风格。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一片指甲盖大小的防护网样本,放在载玻片上。

“诸位请看,”李思成将样本置于显微镜下,调整旋钮,煤油灯的光线透过特制的棱镜,在墙面投射出放大数十倍的画面,“这纳米防护网,实则是分子级涂层技术的具象化应用。”画面中,无数肉眼不可见的丝线交织成网状结构,每根丝线表面都附着着微小的凸起,在光影下泛着微光,“这些凸起部分,是从天然矿石中提取的活性分子,当遇到强酸、辐射等威胁时,会自动排列重组,形成致密的防护层。”

他拿起一旁的旧报纸,指着《自然科学学报》的论文:“张院士在文中提出‘分子自组装理论’,我们的防护网正是基于此原理。只不过,我们采用古法提炼技术,将现代纳米材料的特性,融入到1982年可实现的工艺中。”说着,他从檀木匣里取出一个古朴的陶罐,里面装着深褐色的粘稠液体,“这是用二十八种中草药,配合特殊矿石,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熬制的‘防护原液’,涂抹在建筑表面后,会自然形成纳米级防护结构。”

王司长凑近查看,老花镜滑到鼻尖:“确实是创刊号,这批注……”

“正是张院士的亲笔。”李思成适时递上鉴定证书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钢印在煤油灯下熠熠生辉,“为确保合规,我们特意请老院士做了技术背书。而且,”他转向周泽楷,眼中闪过一丝锐利,“我们还准备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