$107章 星核星际能源枢纽能量传输效率骤降危机(2 / 6)

加入书签

林修穿上“防辐射服”

,靠近约束舱的观察窗,现舱内的“等离子体火炬”

明显暗淡,且形态不规则,这是磁场约束失效的典型迹象。

“立即检测导线圈的温度和冷却系统!”

林修命令道。

团队成员迅连接“导状态监测仪”

,数据显示:导线圈的温度从42k(液氦沸点)升至1ok,远其临界温度55k,导性能已部分失效。

进一步排查现,冷却系统的“液氦循环泵”

因“机械密封磨损”

出现严重泄漏,液氦泄漏率达每小时1o升,导致冷却效率骤降。

“泄漏点在泵体的‘旋转轴密封’处,”

团队的机械工程师安娜·伊万诺娃指着拆解后的泵体说,“这种密封采用的是‘碳化硅-石墨’摩擦副,长期高旋转导致磨损标,间隙从oo1扩大至o1。”

第二路,由团队的能量转换专家张教授带领,检查位于地下一层的“能量转换模块”

该模块负责将湮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“高频电磁能”

,再由无线输电阵列射出去,核心设备是“固态换能器”

张教授团队现,换能器的输出功率从5x1o1?瓦降至2x1o1?瓦,能量转换效率从95降至7o。

拆解其中一台换能器后,他们现内部的“半导体功率器件”

(基于碳化硅材料)出现了大面积“晶格损伤”

,通过“扫描电子显微镜”

观察,可见器件表面有大量“空位缺陷”

和“位错线”

“这是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宇宙射线和电磁辐射下导致的永久性损伤,”

张教授解释道,“这些缺陷会阻碍电子传输,导致换能器内阻增大,效率下降。”

第三路,由无线输电专家李博士带领,登上枢纽顶部的“无线输电阵列”

平台。

这里矗立着12座高1oo米的“定向射天线”

,通过相控阵技术将电磁能聚焦成狭窄波束传输。

李博士团队用“波束轮廓分析仪”

检测现,射波束的“散角”

从1°扩大至1o°,原本高度聚焦的能量束变得散,大量能量在传输过程中散失到宇宙空间。

进一步检查显示,天线的“相位校准器”

出现系统性失效——校准器内的“光学相位调制器”

因“温度漂移”

,相位控制精度从o1°降至5°,导致12座天线的射相位无法同步,波束无法有效聚焦。

“阵列的温度控制系统故障,”

李博士指着校准器的温度日志说,“目标温度是25c,但实际温度波动范围达2o-35c,出了相位调制器的工作温度范围。”

三路排查结果汇总后,林修立即组织团队制定了分阶段的紧急修复方案,明确了每一步的目标、时间节点和风险控制措施。

第一步,抢修反物质湮灭反应堆的冷却系统。

这是最紧急的任务,因为磁场强度的持续下降可能导致反物质泄漏,引灾难性爆炸。

林修团队先关闭了反应堆的反物质注入阀门,将剩余的反物质转移至“应急储存罐”

随后,他们更换了磨损的液氦循环泵密封件,采用更耐磨的“金刚石-碳化硅”

摩擦副,将密封间隙控制在ooo5以内。

为了防止再次泄漏,团队还在泵体外部加装了“泄漏监测传感器”

,能实时检测液氦浓度,一旦标立即报警。

更换密封件后,团队重新注入液氦,启动冷却系统,通过“精确控温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