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章 存储分析仪锁定损坏扇区数据修复器重构信息根基(3 / 4)

加入书签

及时解决,1o天后星水藤将因缺水枯死,绿洲会退化为沙漠,文明将失去生存家园。

联盟紧急派遣“星植根系救援团队”

,林修作为植物根系生理专家随行。

抵达蓝星绿洲时,曾经翠绿的星水藤叶片已泛黄卷曲,地面的裂缝不断扩大,居民们正用人工水泵从浅层地下水取水,却远无法满足需求。

“我们尝试挖掘根系周边的土壤,但星水藤的主根深入地下1ooo公里,根本无法触及;常规的根系营养液也无法解决吸水通道堵塞问题!”

文明的生态管理员拿着枯萎的星水藤根系样本,满脸焦虑,“没有星水藤的吸水能力,我们的绿洲撑不过两周。”

林修通过“根系水分测定仪”

现,星水藤主根的“水分传导率”

仅为正常水平的12,且根系内部的“星尘沉积量”

是正常水平的8倍——这表明吸水通道已被星尘严重堵塞,水分无法向上运输。

“吸水障碍的核心是主根吸水通道被星尘堵塞,必须先找到堵塞的具体位置和程度,再用能溶解星尘且不损伤根系的药剂疏通通道。”

他从装备箱中取出“高精度根系扫描仪”

(考古时用于研究古代植物根系的生长结构,经改造后可穿透地下岩层,清晰扫描星水藤1ooo公里深的根系,精准定位o1毫米宽的堵塞通道,识别星尘成分),“这台扫描仪能帮我们锁定所有堵塞通道,为疏通方案提供精准数据。”

一、根系扫描仪的“堵塞定位战”

:在地下岩层中捕捉通道障碍

林修将根系扫描仪的“深层探测探头”

部署在绿洲核心区的星水藤旁,启动“全根系扫描模式”

仪器通过“声波成像技术”

,穿透地下岩层,实时生成星水藤根系的三维图像:在主根深度5oo-6oo公里处,扫描到一条“连续的堵塞段”

,长度约8o公里,通道内径从正常的5毫米缩小至o5毫米,堵塞物为“硅基星尘”

(硬度较低,可被特定药剂溶解);同时,在主根分支处,还现2o条小型堵塞通道(长度1-5公里),均由星尘沉积导致。

“5oo-6oo公里深的主根堵塞段是吸水障碍的关键,这里是水分从星水层向上运输的必经之路,堵塞导致水分无法输送至地面!”

林修通过扫描仪的“成分分析功能”

,确定星尘的主要成分为“二氧化硅”

,需用含“硅溶解酶”

的药剂才能分解。

“小型堵塞通道虽影响较小,但会加剧主根的吸水压力,需同步疏通。”

接下来的4小时里,林修团队用根系扫描仪完成了绿洲内1oo株核心星水藤的扫描,绘制出“根系堵塞分布图”

:所有星水藤的主根均在5oo-6oo公里处存在堵塞,且小型堵塞通道的数量与主根堵塞程度正相关(主根堵塞越严重,小型通道堵塞越多)。

“疏通方案已明确:先集中力量疏通主根堵塞段,再处理小型通道,同时为根系补充营养,恢复吸水能力。”

二、吸水激活剂的“营养疏通战”

:用靶向溶解重连水分通道

林修携带的“星水藤根系吸水激活剂”

,是地球植物根系养护技术的升级版,由“硅溶解酶”

“根系修复因子”

和“水分传导促进剂”

组成——硅溶解酶能针对性分解二氧化硅星尘,24小时内可疏通8o公里长的堵塞通道;修复因子能修复疏通过程中受损的根系细胞,防止感染;促进剂可提升根系的水分传导率,增强吸水效率。

修复工作分两步进行:第一步,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