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97章 星核星际空间站生命维持系统故障危机(5 / 6)

加入书签

设施,其出的信号中包含了大量的远红光成分,正好覆盖了种植园区域。

随后,林修团队对土壤环境进行了深入检测。

他们采集了不同区域的土壤样本,分析了温度、湿度、ph值和养分含量等指标。

结果显示,土壤的平均温度和湿度都在正常范围内,但“昼夜温差”

从过去的1oc缩小到了3c。

“星焰花需要较大的昼夜温差来调节体内的代谢节奏。”

林修对卡伦说,“白天较高的温度促进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,夜间较低的温度则促进开花激素的合成。

昼夜温差过小,会打乱这种节奏,导致开花延迟或提前。”

而造成昼夜温差缩小的原因,是种植园近年来大规模推广的“土壤保温膜”

——为了应对焰火星偶尔的低温天气,花农们普遍在土壤表面覆盖了一层保温膜,虽然保住了温度,却也削弱了夜间的散热,导致温差减小。

最后,林修团队对土壤微生物进行了分析。

他们现,土壤中的“根际益生菌”

——一种能够促进星焰花吸收养分、调节激素平衡的有益菌群,其数量比正常水平减少了8o。

而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未知的有害菌群数量激增。

“这与你们使用的杀菌剂有关。”

林修在查看了花农的用药记录后说,“这种名为‘灭菌灵-3ooo’的新型杀菌剂,虽然能有效杀灭土传病害,但它的广谱性太强,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,也杀灭了有益的根际益生菌。”

进一步实验证实,这种杀菌剂的活性成分会抑制益生菌的“代谢酶”

活性,导致其无法正常繁殖。

找到了三大根本原因后,林修团队立即制定了针对性的修复方案。

第一步,解决光周期干扰问题。

他们与星火文明的“星际导航部门”

协商,对导航灯塔的信号进行了调整——在星焰花的生长周期内(播种后至开花前),将灯塔的远红光射功率降低8o,同时在种植园周边安装了“光屏障”

——一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滤光装置,能够有效阻挡外界的远红光干扰。

为了确保光照条件的稳定,林修还为种植园配备了“智能补光系统”

——当自然光不足时,自动启动红光补光灯,补充光照时长和强度。

第二步,恢复土壤的昼夜温差。

林修建议花农们拆除了土壤保温膜,取而代之的是“智能温控灌溉系统”

——该系统通过“土壤温度传感器”

实时监测温度,白天当温度过高时,自动喷水降温;夜间当温度过低时,通过“地下加热电缆”

适度增温,将昼夜温差精确控制在1oc±1c的范围内。

同时,他还指导花农们在田间种植了“覆盖作物”

——一种生长迅的草本植物,白天可以遮挡阳光、降低土壤温度,夜间则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热量,辅助调节温差。

第三步,修复土壤微生物群落。

林修团队从星火文明的“农业微生物库”

中,筛选出了适合星焰花生长的根际益生菌菌株,制成了“益生菌接种剂”

他们指导花农们将接种剂与有机肥混合后施入土壤,同时停止使用“灭菌灵-3ooo”

,改用“靶向杀菌剂”

——这种杀菌剂只针对特定的有害菌群,对有益菌无害。

为了加益生菌的繁殖,林修还向土壤中添加了“微生物营养液”

——富含碳、氮、磷等营养元素,为益生菌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。

修复方案实施后的第15天,第一批按照新方案种植的星焰花,如期在播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