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97章 星核星际空间站生命维持系统故障危机(2 / 6)

加入书签

度计测量显示湿度高达85。

“分子筛的致命弱点就是怕水。”

林修解释道,“一旦湿度标,它的吸附孔道就会被水分子堵塞,不仅无法吸附二氧化碳,甚至会因潮解而失效。”

经过排查,故障根源指向了scrubber的“前置除湿器”

,其内部的“转轮除湿芯”

因老化破裂,导致大量湿气直接进入了分子筛单元,而系统的湿度监测传感器也早已失灵,未能及时出警报。

最后,在机房下层的“水循环净化系统”

前,林修找到了第三个“病灶”

这个由“预处理过滤”

、“反渗透膜分离”

和“紫外线消毒”

组成的系统,其核心的反渗透膜组件外壳上,竟附着着一层滑腻的褐色生物污垢。

“是微生物污染。”

林修用取样器刮下一点污垢,在便携式显微镜下观察,“这是一种在太空环境中变异的‘嗜水假单胞菌’,它们会在膜表面形成生物膜,堵塞过滤孔道,同时分泌酸性物质腐蚀膜结构。”

检查现,系统的“紫外线消毒模块”

功率衰减了7o,无法有效杀灭原水中的微生物,而前置过滤器的滤芯也已过使用寿命,未能拦截水中的微生物孢子。

掌握了所有故障点后,林修立刻制定了分阶段的修复方案。

第一步,修复藻类光合反应器。

他从救援飞船带来的备件中,取出了“高精度光谱校准光源”

——这种新型光源采用了抗辐射的“碳化硅芯片”

,可将波长稳定在66on±5n的范围内,同时配备了“智能光强调节系统”

,能根据藻细胞的活性实时调整光照强度。

更换光源后,林修又向反应器中添加了“藻细胞激活剂”

——这是一种富含微量元素和生长激素的复合营养液,能快恢复受损藻细胞的活性。

为了加恢复,他还启动了反应器的“营养液循环强化系统”

,提升营养液的流动度,确保每一个藻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和营养。

24小时后,舱内的小球藻重新恢复了鲜绿色,显微镜下可见大量新的藻细胞正在分裂,氧气浓度也从18缓慢回升至195。

第二步,抢修二氧化碳scrubber。

林修先对scrubber进行了“深度干燥”

处理:关闭进气阀门,启动内置的“真空干燥泵”

,将内部的湿气抽出,同时通入加热至8oc的干燥氮气,加分子筛的脱水。

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8小时,直到湿度计显示内部湿度降至5以下。

随后,他更换了所有失效的分子筛,并安装了“智能除湿模块”

——该模块集成了“高精度湿度传感器”

和“自动除湿阀”

,一旦检测到湿度过15,就会自动启动除湿程序。

为了防止类似故障再次生,林修还为scrubber加装了“双重冗余监测系统”

,两个独立的湿度传感器实时比对数据,确保不会因单一传感器失灵而错过预警。

36小时后,scrubber重新投入运行,二氧化碳浓度以每小时o1的度下降,最终稳定在o4的安全范围内。

第三步,修复水循环净化系统。

林修先更换了前置过滤器的滤芯,然后对反渗透膜组件进行了“生物污垢清除”

处理:他向系统中注入了“生物降解剂”

——这是一种专门针对太空微生物的环保清洁剂,能在不损伤膜结构的前提下,分解生物膜的多糖基质,使微生物失去附着基础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