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75章 星核熔毁危机测温仪锁定过热节点冷却凝胶阻断能量失控(2 / 5)
现不同程度的堵塞,堵塞物是“星能结晶”
(星能长时间停滞形成的高硬度晶体)。
“结晶堵塞了管道,星能积压产生的摩擦热和能量碰撞热,就是导致温度飙升的根源!”
总工程师恍然大悟,但随即又陷入绝望,“可现在转化舱内部温度太高,我们的维修机器人根本无法进入,就算能进去,也无法在高温下清除结晶。”
林修看着模型中堵塞的管道,突然想到自己装备箱里的“高温冷却凝胶”
(原本用于考古时修复高温受损的金属文物,由纳米级冷却颗粒和高粘性凝胶组成,能在c高温下保持稳定,接触高温物体后会快释放冷却因子,且能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持续冷却层)。
“我们可以将冷却凝胶改造成‘定向喷射弹’,通过熔炉外壳的裂缝,精准喷射到7个过热节点对应的管道位置,先让管道温度降下来,阻止结晶继续扩大,为后续清除结晶争取时间。”
二、冷却凝胶的“高温阻击战”
:用纳米冷却因子筑起防线
林修立即带领团队对冷却凝胶进行改造:将凝胶装入“耐高温合金喷射罐”
,罐口加装“精准定位喷嘴”
,通过远程操控系统控制喷射方向;同时在凝胶中加入“星能感应颗粒”
,使其能在接触到星能结晶后自动激活,释放更强的冷却因子。
改造后的“冷却凝胶喷射弹”
共有7枚,分别对应7个过热节点。
“喷射顺序必须从温度最高的底部节点开始,依次向上,这样能形成自上而下的冷却梯度,避免星能因温度差异再次紊乱。”
林修在控制中心操控台上输入喷射参数,将第一枚喷射弹的喷嘴对准底部c的过热节点。
当喷射弹通过外壳裂缝伸入熔炉内部,距离堵塞管道还有3米时,林修按下了喷射按钮——粘稠的银色冷却凝胶如同一条精准的银线,瞬间附着在赤红的管道表面。
接触到高温管道的瞬间,冷却凝胶表面冒出一层白色的“冷却雾”
,测温仪显示管道温度以每秒191。
更关键的是,凝胶中的星能感应颗粒接触到管道内的星能结晶后,立即释放出纳米级冷却因子,这些因子顺着管道表面的微小缝隙渗入结晶内部,阻止了结晶的进一步生长。
“有效!
冷却凝胶在起作用!”
控制中心内爆出一阵低低的欢呼。
林修不敢松懈,继续操控剩余6枚喷射弹,依次对准其他过热节点喷射。
当最后一枚喷射弹完成任务时,7个核心节点的温度全部降至c以下,熔炉整体温度也稳定在c,不再继续攀升。
但危机并未解除——冷却凝胶的效果只能维持4小时,4小时后若无法清除管道内的星能结晶,温度仍会再次飙升。
林修看着三维模型中稳定下来的管道,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:“让维修机器人携带‘星能结晶溶解剂’,在冷却凝胶失效前进入转化舱,顺着我们用凝胶标记的管道位置,精准清除结晶。
为了确保机器人能在高温下工作,我们用剩余的冷却凝胶在机器人表面形成一层‘临时冷却层’。”
团队立即行动,为3台维修机器人涂抹冷却凝胶,同时将溶解剂装入机器人的储液罐。
当机器人通过熔炉的维修通道进入转化舱时,冷却凝胶形成的冷却层让机器人能在c的环境中正常工作。
在林修通过测温仪实时监测的温度数据指引下,机器人精准找到每一处堵塞的管道,将溶解剂注入结晶内部。
溶解剂与星能结晶生反应,原本坚硬的结晶逐渐化为液态,顺着管道流回星能循环系统。
4小时后,当最后一块结晶被清除,林修操控机器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