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4-2006 小老外 52 欢乐颂(5 / 12)
Sol Fa Mi Re | Do Do Re Mi | Mi Re Re——’
一个穿着红色针织衫,约莫八九岁的小女孩站在广场中央,吹奏着简单又再熟悉不过的旋律,如同一缕晨光穿越阴霾。
紧接着,低音提琴沉稳地拉动,浑厚的低音加入这场温暖的对话。而这突如其来的乐声也让不少“行人”停下脚步驻足回望,脸上浮现好奇。
戴着针织帽混在人群之中的权至龙便是冒充行人的群演之一。
在旋律即将重复之际,大提琴手从驻足的人群中走出,从容地坐下。
如同种子破土,生命勃发,丰沛的中声部旋律铺陈开来。
随后,小提琴手、中提琴手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。
他们自然而然地围拢,弓弦摩擦,流淌出充满希望的主题。
弦乐声部层层叠加,音浪逐渐丰盈。
如同汇入江河的溪流,在广场上空盘旋、升腾,最终化作一道看不见的纽带,将陌生人的目光悄然相连。
人群越围越多,越聚越拢。
无需多言,音乐的力量是这样直观,轻而易举地攫取了人们的心神。
当冰冷的符号化作鲜活的声音真切回荡在耳边时,权至龙只觉得此时仿佛灵魂都被凿开了一道细缝。
李艺率便是从这个时候走入人群的。
她一身简单的衬衫牛仔裤,身姿挺拔,悄然立于乐队前方。没有华丽的指挥台,没有谱架,甚至没有指挥棒,可她的动作依旧利落清晰,光芒依旧耀眼得叫权至龙心神震颤。
木管声部悄然渗入,吹奏出稳健的支撑声部。
巴松与其他木管乐器一起,为这旋律的建筑搭起了坚实的骨架,让音乐的织体愈发稠密而辉煌。
李艺率站在音浪的正中央。
她的右手稳健地划拍,左手则时而轻轻向上托起,时而手指收拢,既引导着木管声部轻盈跃出,又引导弦乐声部营造出细腻的强弱对比。
越来越多的人停下匆忙的脚步,脸上写满惊讶与好奇,继而又转变为纯粹的欣赏和对音乐深深的动容。
贝多芬从青年时代起就是席勒的崇拜者,一直渴望为《欢乐颂》谱曲,据传他早在22岁时就在笔记中提到了这个想法。
这个酝酿超过三十年的愿望,终于在他生命最后阶段创作《第九号交响曲》时,才得以实现。他将席勒的诗篇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