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2章 一展身手(3 / 4)
走江湖,行侠仗义,居然会被一个新兵蛋子看不起,而且看其他人的样子,恐怕都是这么认为的。
于是轮到杨延朗被激怒了,说他的枪法是花招,岂不等同于说他的竹枪是花架子,说他自己是绣花枕头?
是可忍孰不可忍。
年轻人血气方刚,岂容欺侮?
于是杨延朗提枪上前,指着说话的新兵道:“花招?你居然说我杨家枪法是花招?来啊!有种跟小爷我过过手,试试你打不打的过我的花招?”
士兵们则更加团结,一看杨延朗来势汹汹,哗啦啦站起一片来。
展燕见势头不对,赶紧拉住杨延朗,避免在军营中惹是生非。
可话说到这份上,又岂能善罢甘休?
双方争执不休,很快引起了戚弘毅以及陈忘等人的注意。
“军营之中,岂容私斗?都忘了军法吗?”戚弘毅人未至声先到。
士兵们听到将军的声音,齐刷刷肃立当场,不敢造次。
陈忘等人也随后赶来,经过一番询问,很快便知道其中缘由。
戚弘毅笑着拍拍杨延朗的后背,以示安慰,并解释道:“杨少侠,不要见怪,他们之所以这样说,确实都是戚某教的。”
“你教的?那你说说,我杨家枪法怎么就成了花招了?”侮辱他可以,怎能侮辱他祖传的枪法呢?杨延朗得理不饶人。
“杨少侠稍安勿躁,且听戚某拙见如何?”
戚弘毅一边安慰,一边伺机说出自己的主张:“戚某以为,武林之中,虽有千招万式,变化无穷。然而那些闪转腾挪、花样繁多的技法,只适用于单打独斗,但战场临敌,结阵而行,乱刀丛枪之中,岂容左右跳动,自如进退?纵有纷繁招式,却不可施展。正因如此,我才严禁士兵学习’花招’,只习基本身法、步法等等,如此方能于战阵之中克敌制胜。”
杨延朗听了戚弘毅的话,虽似懂非懂,终究懂得好歹,怒气渐渐消了大半。
“说得好,只是这化繁为简,去伪存真,不止适用于战阵之上,也适用于武林之中。”陈忘听到戚弘毅的见解,十分赞同。
此时兴起,陈忘便顺势提点杨延朗道:“杨小兄弟,招式虽多,但过于花哨繁杂,终非对敌之道。须知惟有不变,可应万变。拿枪便扎,持刀则砍,用剑即刺……虽有万变,不离其宗。克敌制胜之法,在于料敌机先,追其行,截其脉,先发制人,后发先至,一扎、一砍、一刺之间,高下立判,胜负已分。”
杨延朗听了陈忘的话,却觉得与自己的师父江浪所说的南辕北辙,大不相同。
于是杨延朗挠头思考片刻,便将当初自己所学的复述出来,道:“陈大哥,我不这么认为。天下有诸多门派,门派又各有武学,其招式不同,习法各异。但有一点,凡有招式,必有破招之法,破法亦是招式。欲破尽天下武功,战无不胜,须先学尽天下武功。学至深处,知其本,探其源,一朝顿悟,融会贯通。对敌之时,观其起势,便知后招;出手之际,千变万化,神鬼莫测,焉能有不胜之理?”
戚弘毅听了二人论理,心中大为惊叹。
二人理念虽背道而驰,然而各据其理:陈忘的不变应万变,杨延朗的千变万化以至于无穷,都是对武学极致的追求。
只是,若真要领悟如此精深的理论,非要不世出的天才才行。更遑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,真有这等样人,恐怕天才未足配,只可称之为当世无双的奇才了。
只是戚弘毅观杨延朗尚显得稚嫩,恐难担奇才之称,于是询问道:“杨少侠,你这番理论精妙绝伦,不知何时开悟的?”
“呃……”
说到此处,杨延朗挠了挠头,只好承认道:“倒也不是我说的,是我那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师父提起过。”
“敢问尊师是?”戚弘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