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3章 华夏特有的忧患意识(1 / 6)

加入书签

    或许有人会说了:粮食官营,老百姓怎么可能没感觉?

    稳定的粮价,极大限度的保障了底层百姓的生存,极大幅度的改善了底层百姓的生活,怎么可能会没感觉?

    举个例子,就不难发现这个说法,没有哪怕半点夸张的成分了。

    ——你是一个农人。

    你祖父是关中人士,得太祖高皇帝赐田百亩,农宅一座,位于渭北地区。

    到你这一代,一百亩地还完好无缺,每年都能稳定贡献三百五十石左右的粮食产出。

    去掉十几石的农税,外加总价值十石粮食以内的口赋,每年秋收之后,你手里还能剩下三百多石粮食。

    而秋收之后,是粮价最低的时候;

    手里的三百多石粮食,你留一百多石过冬,凑个整二百石卖出去,换来的钱到来年开春,却只能买回一百石粮食,甚至更少。

    等于说是你辛勤劳动创造的财富,被粮商动动手指头就抢走了一半。

    但这笔账,你其实是一直都太在意的。

    ——因为秋收之后,你这二百石粮食,怎么都能以每石三十钱左右的价格,卖到六千钱的。

    虽然开春之后,粮价就会大幅涨到五十钱左右,并一路慢涨到秋收之前的六十钱左右;

    但至少这个冬天,你有留下来的一百多石粮食过头,手里还攥着六千钱。

    开春了,这六千钱那是几百钱、几十钱的往外拿,一点一点消耗,直到秋收前消耗殆尽。

    去年秋收后,粮食按什么价卖的、今年春夏秋三季,又是以什么价买粮食来吃的,你其实并不十分关注。

    因为从来都是这个价。

    秋收后,天地间都是农民收割的粮食,物以稀为贵,自然就卖不出价;

    而开春后,一直到秋收前,粮食越吃越少、越来越稀缺,自然也就越来越贵。

    尤其重要的是: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。

    ——秋收后,不止你一家是按三十钱的价格卖粮,而是每一家农民都如此;

    开春后,也不止你一家,按五六十钱每石的价格买粮回家吃。

    大家都这样,那自然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。

    日子还能过下去。

    三百多石的收获,冬天吃一百多石,卖出的二百石,经一卖一买就缩水成一百石,也依旧勉强够吃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