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6章 好好好(2 / 6)

加入书签

bsp;  人口多了,统治、治理成本也会相应上涨,这里的‘成本’如何解决——钱从哪儿来,官儿从哪儿来?

    钱倒好说,人口多了,税赋就高了。

    但需要更多的官儿,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读书人;

    读书人从哪来?

    如何让读书人变多,同时质量又不下降?

    该如何将读书人转化为官员、如何构建知识分子和官僚阶级之间的转换桥梁?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类似这样的问题,刘荣能列一晚上,写上百个竹简,问题却不带重样的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。

    一个宏大的‘人口问题’,能被细分成无数个需要解决的小问题。

    而且,还不是可以逐个击破、挨个解决的小问题,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,照顾这个就要影响那个、解决那个就要破坏这个的,极为复杂的系统性问题。

    在这般复杂、庞大的问题面前,官僚天生的‘惰性’,会自然而然的让他们萌生退意。

    ——也不是非的这么干吧?

    ——人口不增长,似乎也没什么不好的?

    ——放任不管,自然增长就算白捡的,不增长也没什么嘛!

    ——无为而治,天下人休养生息,这可不是什么懒政不作为,而是地道的黄老无为之道!

    几遍偶有志向远大者,不怕这宏大、复杂、困难、艰险,愿意因难而上,也很难凭借一己之力,解决如此复杂的系统性国家难题。

    这种时候,便是刘荣这样的穿越者,站出来为国家底定国策的时候了。

    首先,封建专制强权,可以让刘荣不顾一切阻碍——不顾官僚的慵懒、抗拒,强制调动起整个国家的积极性。

    其次,穿越者的远见卓识——或者说是跨越两千年的历史经验,可以帮助刘荣,为汉家指出一条未必正确,却也在原本的历史上,不曾被证明‘不可行’的方案。

    说直白点,就是可以让汉家、让华夏文明少走一些弯路。

    最后,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,便是相较于土著皇帝‘心里没底’‘成败两猜’的迟疑,有往后两千年历史作为‘经验教训’的刘荣,往往会更有把握、更有底气。

    比如瓷器;

    若是土著皇帝,听说底下的匠人要搞这么个东西,便大概率会说:这么个没做成过的玩意儿,别到最后是个没用的东西吧?

 &n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