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13章 恐惧(4 / 6)
打过球,上过班人的亲戚丶后代丶弟子丶朋友。
他们的营销和管理还停留在60丶70年代,靠人际关系维持日常工作和活动,球队宣传和活动完全停留在当地社区,没有向全美甚至全球进行辐射。
1986年进行股票认购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,但也只是进一步加深了凯尔特人和本地球迷之间的联络深度。
在人员管理和球队运作上,凯尔特人还是太像老旧的家庭作坊,而不是现代化企业。
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球员选拔上,在三巨头相继退化丶衰落的过程中,凯尔特人始终没有找到好的接班者。
因为他们一直在按照60丶70年代的方法去物色球员,可那一套在80丶90年代已经不管用了。
比如在1989年的选秀中,凯尔特人挑了半天,最后选中了一个6尺10的白人前锋麦可-史密斯。
而选择他的理由很简单:奥尔巴赫说他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拉里-伯德。
他投篮的姿势和神态确实有几分像伯德,但这种纯粹依靠感觉和依葫芦画瓢的选秀方式,没办法再挑到人才了。
麦可-史密斯能进入选秀视野,在大学时自然是个很出色的球员。
问题是,他的技术特点和潜能更符合50丶60年代的标准,而不是80丶90年代。
在奥尔巴赫一言堂搞印象流的时候,凯尔特人的选秀流程中没有哪个环节可以阻止他。
红头叼着雪茄走进办公室,对着某个名字一点,大家就同意了。
不仅没有人反对,大伙儿还要表示赞同,认为选的对。
这样的选秀方法和流程,怎麽可能是其它球队的对手。
这一年,凯尔特人错过了蒂姆-哈达威,肖恩-坎普。
1997赛季的大摆烂预示着凯尔特人向NBA新时代的妥协,他们无法像过去那样巧取豪夺了,也必须要乖乖遵守规则,靠摆烂,拼运气。
大卫-斯特恩为此放了凯尔特人一马,蒂姆-邓肯来到了波士顿。
而鲍比-贝尔曼的到来,才真正开启了凯尔特人现代化丶企业化的进程。
12月1号晚上,在伯德和德雷克叙旧的时候,甘国阳也打电话给贝尔曼,和老教练聊聊天。
「明天中午出来吃一顿怎麽样?」
「不行桑尼,我要准备比赛,没空吃饭。」
「别这样,我来波士顿,你都不尽地主之谊吗?在洛杉矶你可不是这样的。」
「真的非常抱歉,我在凯尔特人要忙的多。而且…说实话桑尼,我不能和你吃饭,最起码在比赛前不行。」
「怎麽,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