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5章 星辰大海(1 / 2)

加入书签

陈默的手指在那微微有些凉意的全息控制面板上,如同在弹奏一首无声的乐曲一般,轻柔而又优雅地滑动着。随着他的动作,量子计算机发出了一阵低沉的嗡鸣声,这声音仿佛来自宇宙深处,如同宇宙背景辐射一般,恒定而深邃。

在屏幕上,代表着人类未来的数据流如同一道道璀璨的星河,奔腾、汇聚、碰撞,交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。每一个数据点都像是一个微小的宇宙,它们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,演化出了无数种可能的未来。

当陈默将推演的时间轴拉长到千年之后时,那个曾经让他忧心忡忡的“技术霸权”概念,终于如同他所预期的那样,土崩瓦解。就像是一块投入太阳系尺度海洋的石子,尽管它在落入水中的瞬间可能会激起一些小小的涟漪,但很快这些涟漪就会被浩瀚的海洋所吞没,连一丝像样的痕迹都难以留下。

“文明节点……数据流中的涟漪……”他喃喃自语,这些词汇在量子计算机冰冷的逻辑推演中,逐渐显露出温暖的底色。是啊,当人类的足迹遍布内行星的每一寸土地,在小行星带建立起庞大的资源开采与冶炼中心,在木星和土星的卫星上发展出独特的能源经济和科研聚落,甚至向更遥远的柯伊伯带派出了前哨站时,单一星球,哪怕是曾经的母星地球,又怎能再妄图掌控一切?

每个殖民点,每个空间站,每个行星基地,都因为其独特的环境、资源和人文积淀,演化出了独特的技术路径和文化特征。火星的穹顶城市发展出了极致的封闭生态循环技术;木卫二的深海探测站则在高压环境下的能源与材料科学上独树一帜;而那些在小行星带游荡的“游牧民族”,则将飞船引擎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向了极致。它们不再是地球的附庸,而是一个个独立的“文明节点”,通过引力波通讯和星际航道,彼此连接,交换着知识、资源、文化,甚至偶尔也有冲突,但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。

这让陈默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那个陆家嘴的下午。那是个典型的上海夏日,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热浪和若有若无的黄浦江腥味。摩天大楼鳞次栉比,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阳光。会议室内,气氛却远不如室外那般热烈,反而充满了剑拔弩张的火药味。几家科技巨头的CEO们,正为了一个所谓的“行业标准联盟”的主导权争得面红耳赤,唾沫横飞。他们谈论着“技术壁垒”、“专利护城河”、“市场份额”,仿佛谁掌握了这个联盟,谁就能掌控未来的命脉。

当时的陈默,作为一家新兴量子计算公司的代表,坐在角落,只觉得一阵莫名的荒诞。他悄悄走到窗边,目光越过那些争执不休的“大人物”,投向窗外的黄浦江。

江面上,景象与室内截然不同。无数艘货轮,来自世界各地,吨位不同,旗帜各异,有的满载着集装箱,有的卸载着原油和矿石。它们熙熙攘攘,却又井然有序,在繁忙的航道上穿梭往来。巨轮的汽笛声浑厚悠远,渡轮则轻快地在两岸间往返。江边的码头,吊臂林立,工人忙碌,将来自五湖四海的货物卸下,再装上发往全球各地的商品。没有谁在争夺“黄浦江主导权”,没有谁试图垄断这条黄金水道。但正是这种看似无序的繁忙流动,这种不同经济体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物资交换,编织出了全球贸易那张看不见却又无比坚实的网络,支撑起了整个世界的繁荣。

“那才是文明最本真的样子。”陈默当时就在心里这样想。在差异中寻找共生,在流动中创造价值。那些巨头们汲汲营营的“霸权”,在真正的文明洪流面前,是多么的渺小和短视。他们试图建造的,不过是一个个固步自封的孤岛,而文明的生命力,恰恰在于连接、在于流动、在于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滋养。

量子计算机的推演仍在继续,屏幕上的未来图景更加清晰。太阳系尺度下的人类文明,不再是一个金字塔式的集权结构,而更像一个复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