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89章 山风为信,冷链传香:秦枫与太行青牧的营销路(1 / 5)
暮色四合,太行山脉如一头沉睡的巨兽,在天际线上勾勒出雄浑而苍茫的轮廓。最后一抹金红的霞光恋恋不舍地隐没在层峦叠嶂之后,给黛青色的山峦镀上了一层朦胧的光晕,余韵悠长,引人遐思。
秦枫站在村口那座崭新的农产品展销中心前,晚风拂过他略带黝黑的脸庞,带来一丝凉意,却吹不散他眼中的炽热。这座白墙灰瓦、兼具现代气息与太行民居特色的建筑,是村里的骄傲,更是他五年来心血的结晶之一。他伸出手,指尖轻轻划过冰凉的玻璃幕墙上“太行青牧”四个苍劲有力的鎏金大字。字体是他特意请县里老书法家题写的,既有山的沉稳,又有牧的灵动,在渐浓的夜色中,反射着远处合作社办公楼星星点点的灯光,显得格外醒目。
“太行青牧”,这四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品牌,更是一个承诺,一份沉甸甸的责任,以及一段艰辛却充满希望的征程。
视线越过展销中心的屋顶,远处,合作社的草料基地在暮色中泛着深沉的墨绿微光。那是数千亩的紫花苜蓿、黑麦草,还有本地特有的山野牧草,它们是太行牛最好的食粮。晚风吹过,带来了青贮饲料发酵后特有的、微酸中带着醇厚的香气。这气味,不同于城市里的香水与尾气,它原始、质朴,带着泥土的腥甜和植物的生机。秦枫深深吸了一口,肺腑间充满了熟悉的味道。这是属于土地的芬芳,是牛羊成长的气息,更是他五年来,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这片贫瘠而又充满潜力的土地,所收获的最真实的希望。
五年前,秦枫还是个刚从上海某名牌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“高材生”。西装革履,意气风发,脑子里装满了4p、4c、整合营销传播。同学们大多选择留在繁华的大都市,进入光鲜亮丽的写字楼,而他,却揣着一份近乎“执拗”的理想,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太行山深处——秦家庄。
那时的秦家庄,和太行山深处许多村庄一样,交通不便,信息闭塞,守着绿水青山,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。村里有养牛的传统,但都是散户养殖,不成规模,品种也杂,出栏的牛大多被本地或邻县的屠户低价收走,优质不优价。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,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,土地闲置,村庄日渐凋敝。秦枫的归来,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,有人赞赏,更多的却是不解和怀疑:“名牌大学毕业回来放牛?”“城里的好日子不过,回来遭这份罪?”
秦枫没有过多辩解。他看到了问题,也看到了机遇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高品质、绿色、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。太行山独特的自然环境,清澈的泉水,无污染的空气,传统的养殖方式,本身就是生产优质牛肉的绝佳条件。缺的,只是标准化的生产、系统化的品牌建设和有效的市场通路。他要做的,就是把这“藏在深闺人未识”的太行好牛肉,推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万事开头难。第一步,是成立合作社,把散户组织起来。这过程异常艰难。老一辈的养殖户固守着“养牛是自家的事”的观念,对“合作社”、“统一管理”、“统一销售”充满疑虑。秦枫磨破了嘴皮,挨家挨户做工作。他白天跟着牛倌上山,学习养牛技术,晚上则在村委会的小会议室里,用他带来的笔记本电脑,给村民们看外面的世界,讲品牌的故事,算规模化、标准化养殖的经济账。他承诺,统一提供优质种牛、统一防疫、统一饲料标准、统一回购、统一销售,风险共担,利益共享。
为了取信于民,他首先说服了自己的父亲,一位有着三十多年养牛经验的老把式,第一个加入合作社。又找到了村里几个思想相对开明、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年轻人,组成了核心团队。他拿出自己工作攒下的积蓄和父母支持的一些钱,作为合作社的启动资金,引进了几头西门塔尔和夏洛莱改良种牛。
合作社成立之初,困难重重。资金短缺、技术人员匮乏、基础设施落后……秦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