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4章 黎明终究会到来(1 / 2)
看着各自的女人相处融洽,转眼就凑到一块儿说悄悄话去了,孙玄和王奕对视一眼,都不由得会心一笑,一种“自家女人懂事省心”的默契感在两人之间流淌。
重新坐下,王奕端起茶杯喝了一口,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些,换上了一副更加认真,甚至带着点如释重负的表情。他往前凑了凑,压低了些声音对孙玄说道:
“玄子哥,有件事得跟你汇报一下。”他顿了顿,语气带着点郑重和喜悦,“我和晓芳……我们俩,已经把结婚证给领了!”
孙玄虽然心里早有预料,但亲耳听到这个消息,还是为兄弟感到由衷的高兴,他用力拍了拍王奕的肩膀:“好小子!动作够快的!这是大好事啊!恭喜你们!”
王奕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,接着说道:“事情还真就像你当初跟我分析的那样,没遇到太大波折。”
他开始详细讲述过程:“我到了晓芳他们那个公社,直接先去找了他们大队长。
也没空着手,按你提醒的,带了两条好烟,两瓶不错的酒。
见了面,我就把我们俩的情况,怎么认识的,感情怎么样,以后打算怎么过日子,原原本本、诚恳恳恳地跟大队长说了一遍。”
王奕回忆着当时的场景,语气带着感激:“那位大队长人挺不错的,是个明白人。他听完,又看了看我带去的、我们大队开的证明和介绍信,抽了我给的烟,也没多为难我。
就说了一句:‘知青也是人,也要成家立业,只要符合政策,不违反纪律,我们大队支持。’很痛快地就给开了同意结婚和办理户口迁移的证明。”
“拿着两个大队的手续,我马不停蹄就去县知青办了。”
王奕继续说道,“知青办那边的人看了看材料,问了几句基本情况,也没卡壳。
他们说,政策上确实允许知青结婚,虽然你们俩不在一个地方插队,但这不属于原则问题。
现在好多人都看清现实了,知道回城希望渺茫,能在当地找个合适的人安定下来,组织上也是乐见其成的。
所以,手续办得很顺利,钢印一盖,这证就算成了!”
听完王奕的叙述,孙玄默默地点了点头,脸上露出了了然和欣慰的神色。
他当初给王奕出主意,就是基于对现实和人情的洞察。
在这个特殊的年代,对于无数背井离乡的知青来说,理想主义的激情褪去后,面对的是残酷而漫长的现实。
扎根农村,结婚生子,成了许多人无奈却又现实的选择。
基层的干部们,大多也是通情理的普通人,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,也愿意成人之美。
王奕准备的那点“心意”(烟酒),与其说是贿赂,不如说是一种尊重和沟通的“润滑剂”,表明了男方的诚意和重视。
“顺利就好。”孙玄端起茶杯,以茶代酒,敬了王奕一杯,“这说明你们俩有缘分,也遇到了明白人。以后就是正经夫妻了,可得好好过日子,互相扶持。”
“嗯!”王奕重重地点头,眼神坚定,“玄哥,你放心!我肯定对晓芳好!以后这肩上担子重了,得更努力才行!”
兄弟二人在温暖的堂屋里,就着热茶,聊着未来的打算,屋外是凛冽的寒冬,屋内却充满了对崭新生活的期盼和兄弟间深厚的情谊。
而里屋,不时传来叶菁璇和林晓芳的轻言笑语,以及两个孩子咿咿呀呀的可爱声音,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生活图景。
王奕脸上的喜悦稍稍沉淀,染上了一层复杂的神色,他压低声音,继续说道:“玄子,还有件事……我和晓芳,前天晚上,偷偷去牛棚见过我爸妈了。”
孙玄闻言,神色也郑重起来。他知道王奕的父母因为历史原因,如今还在接受劳动改造,住在条件艰苦的牛棚里。
这个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