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oo章 得心应手(2 / 3)
,比记住十句药诀都更有价值。
最令人惊讶的是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徒弟。
她尝了一口黄连,竟没有皱眉,反而认真地说:“这苦味里有股劲儿,像是能把肚子里的虫子赶跑。”
原来她家乡常有孩童患蛔虫病,郎中总是用黄连配伍驱虫药。
苏瑶听后,特意让她多尝了几种草药,小姑娘竟能准确说出哪种苦味能治腹痛,哪种苦味能止呕吐——那些都是她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经验,此刻与书本上的知识奇妙地融合在一起。
夕阳西下时,众人背着药篓往医馆走。
张思贞的衣兜里,那片薄荷叶还在出细碎的声响,只是此刻闻起来,竟带着一丝黄芩的回甘。
程野的铜铲刃口更亮了,阿棠的紫陶罐里,草药的香气与日俱增,沈砚的竹简上,那些颤动的文字已渐渐平稳,却在每一个字的笔画里,都藏着淡淡的药香。
苏瑶走在最后,望着弟子们的背影,忽然想起师父当年带她尝药的情景。
那时自己也像张思贞这般年纪,尝苦参时哭得涕泪横流,师父却只是递过一颗蜜枣:“记住这苦,将来才能让病人少吃些苦。”
如今,这句话正通过自己的口,传给这群年轻的弟子,就像黄芩的根,在岁月的泥土里,扎得越来越深。
接着,苏瑶又让弟子们用舌尖轻尝黄芩的味道。
李逸有些犹豫地伸出舌头,轻轻舔了一下叶片,顿时,一股强烈的苦味在口中散开,他忍不住皱起了眉头。
苏瑶见状,微笑着说:“苦,对吧?这就是黄芩的味道。
但正是这种苦味,让它在清热燥湿方面挥着重要作用。
你们要记住,每一种草药的味道,都与它的功效息息相关。
只有真正了解药,才能在治病时得心应手。”
在苏瑶的教导下,弟子们逐渐学会了如何通过多种感官去认识草药。
他们不再仅仅依靠书本上的文字描述,而是亲身去感受草药的温度、纹理、气味和味道。
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,让他们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刻,也让他们与草药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联系。
随着太阳渐渐升起,雾气开始消散,山林间的光线变得明亮起来。
苏瑶带着弟子们继续前行,一路上,他们又现了许多其他的草药。
苏瑶一一为弟子们讲解,从草药的生长习性,到它们在方剂中的应用,再到采摘和炮制的方法。
弟子们收获满满,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,更体会到了苏瑶对中医的热爱和对传承的执着。
他们知道,在苏瑶的悉心教导下,自己正一步步朝着成为优秀医者的目标迈进。
在苏瑶独特的亲身体验式教学下,弟子们对草药的认知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他们不再将草药仅仅视作书本上枯燥文字的描述,或是配方中冰冷的成分。
每一次亲手触摸草药粗糙或细腻的叶片,每一回嗅闻那或浓郁或淡雅的气味,每一番品尝其或苦涩或甘甜的滋味,都让弟子们真切地感受到,草药是鲜活且富有灵性的存在。
他们深知,每一种草药宛如性格各异的精灵,有着独特的秉性与神奇的功效。
只有深入了解,如同知晓挚友的脾性那般,才能在治病救人时灵活巧妙地运用,让草药挥出最大的效能,为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。
除了在草药知识的传授上独具匠心,苏瑶更将培养弟子们的临床经验视为重中之重。
她明白,纸上得来终觉浅,唯有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摸爬滚打,弟子们才能真正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医者。
一日,医馆里来了一位面色苍白、咳嗽不止的中年男子。
苏瑶带着弟子们迅围拢过来,她眼神示意弟子们仔细观察患者的症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