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6章 薪火相传四(2 / 3)

加入书签

而苏瑶总是不厌其烦,从病症的根源、展,到治疗的思路、药物的配伍,一一剖析得清清楚楚。

她的教导,就像一盏明灯,照亮张思贞前行的道路。

这天傍晚,夕阳的余晖无力地洒落在医馆的青瓦白墙上,将四周映得一片昏黄。

微风轻轻拂过,医馆门口悬挂的灯笼轻轻摇曳,出"

嘎吱嘎吱"

的声响。

张思贞站在药柜前,整理着当日的药材。

经过多年的学习,他对每一味药材都了如指掌,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它们的性味归经。

后院传来苏瑶熬药的声音,咕嘟咕嘟的药香混着傍晚特有的宁静气息,弥漫在每一个角落。

张思贞望着师父忙碌的背影,心中涌起一阵温暖。

这些年,他从一个懵懂学徒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医者,每一步都离不开苏瑶的悉心教导。

暮色渐浓,西天的晚霞如被揉碎的锦缎,将最后一抹暖色调洒向大地。

张思贞踮脚取下药柜顶端的青瓷油灯,铜灯盏里的桐油泛起微光。

他用镊子夹起灯芯轻轻一挑,昏黄的火苗顿时欢快地跃动起来,将药柜上斑驳的木纹映得忽明忽暗。

当归与陈皮的香气在暖光中流转,仿佛也染上了一层琥珀色。

翻开崭新的医案簿,素白的宣纸上还带着淡淡的墨香。

张思贞提笔悬在半空,今天的场景在脑海中一一浮现。

清晨推开医馆木门时,檐角的铜铃出清脆的声响,惊醒了趴在门槛上打盹的花猫。

第一位患者是城西布庄的老板娘,常年低头织布落下的肩颈疼痛,经过一番推拿和针灸,原本紧绷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。

张思贞记得,当他小心翼翼地将银针刺入穴位时,苏瑶师父就站在身后,目光如炬,却又带着几分鼓励。

“思贞,下针的力度要像春雨润物,看似轻柔,实则直达病所。”

苏瑶的声音温和却坚定,“你看这肩井穴,与三焦经相通,若能把握好角度,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”

张思贞一边点头,一边将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。

午后,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匆匆赶来。

孩子高热不退,小脸烧得通红,啼哭不止。

苏瑶仔细问诊后,示意张思贞来开方。

望着案头摆放的《伤寒论》,张思贞的手心微微出汗。

斟酌再三,写下了银翘散的加减方。

苏瑶接过药方,目光在字迹上停留片刻,唇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:“银翘解毒,配伍得当,只是这石膏的用量,还需再斟酌。

小儿脏腑娇嫩,用药宜轻清灵动,不可过用寒凉。”

想到这里,张思贞的笔尖终于落下。

工整的小楷在纸上流淌:“辰时,治王氏肩痹,施以推拿、针灸,辅以活血通络之剂;未时,诊李氏小儿高热,拟银翘散加减方,嘱避风寒,多饮温水……”

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患者的关切,对医术的敬畏。

窗外,老槐树的影子在粉墙上婆娑起舞。

这棵树不知在这里生长了多少年,树皮上布满了岁月的纹路,却依然枝繁叶茂。

医馆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,都有它默默相伴。

记得初来医馆时,张思贞常在树下背诵医书,夏日里,浓密的树荫为他遮挡烈日,秋风吹过,金黄的树叶便会落在他翻开的书页上,像是大自然给予的书签。

油灯的火苗轻轻摇曳,将张思贞的影子投射在墙上。

他忽然想起,苏瑶师父常说,医道如长夜行舟,唯有心中的明灯不灭,方能辨清方向。

师父的诊室里,常年挂着一副对联:“但愿世间人无病,何惜架上药生尘。” 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