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o9章 治病求本(2 / 3)

加入书签

的特点。

清暑益气汤中的西洋参,既能清热生津,又不会过于寒凉损伤脾胃阳气;西瓜翠衣清热解暑,恰似夏日里的一抹清凉;而黄芪、白术等健脾药物的加入,能增强脾胃功能,使人体在抵御暑邪的同时,脾胃不至于因过度清暑而受损。

再说因贪凉引的脾胃病,像有的人吃了过多冷饮后,出现腹痛、腹泻。

此时用药,不能单纯地止泻,而要温中散寒、理气止痛。

会选用高良姜、香附这对经典组合,高良姜辛热,能迅驱散脾胃中的寒邪,缓解疼痛;香附理气止痛,帮助恢复脾胃气机的顺畅。

这就是根据夏季的多病及人体状态来精准用药。”

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常见病症,苏瑶耐心讲解:“小孩子脏腑娇嫩,形气未充,尤其是肺脾常不足。

比如小儿感冒咳嗽,就不能用过于峻猛的药物。

像小儿风热感冒咳嗽,常用银翘马勃散加减。

银翘疏散风热,马勃解毒利咽,再加入一些像枇杷叶、浙贝母这样清润肺气、化痰止咳的药物,剂量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严格把控,避免药物损伤小儿稚嫩的脾胃。

而老年人呢,气血渐衰,肝肾亏虚,常见腰膝酸软、头晕目眩等症状。

对于这类老年病,在用药时,会注重滋补肝肾、益气养血。

比如用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,若老年人伴有明显的气虚症状,还会加入人参、黄芪等益气之品。

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、山萸肉、山药补肾滋阴,泽泻、丹皮、茯苓利湿泻火,补泻结合,使补而不滞;人参、黄芪大补元气,让老年人的身体有足够的动力来维持正常机能。”

在不同地域的用药特点方面,苏瑶娓娓道来:“我国地域辽阔,南北气候差异大。

在北方,冬季寒冷漫长,人们常居室内,且喜食辛辣温热之品以抵御严寒,所以北方人多阳虚体质,易患风寒感冒等疾病。

在治疗风寒感冒时,用药剂量相对较大,像麻黄、桂枝等辛温解表药物的用量会比南方略多,以更好地散风寒之邪。

例如麻黄汤,麻黄能开腠理、散风寒,桂枝助麻黄解表,二者相须为用,能迅驱散北方冬季的风寒之邪。

而在南方,气候温暖潮湿,湿气较重,人们易患湿邪相关病症。

像治疗湿温病,常用三仁汤。

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,白蔻仁芳香化湿、畅中焦之脾气,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健脾,三焦分消,使湿邪无处可藏。

同时,南方气候炎热,药物多偏清凉,以防温热药物助热生火。”

关于不同体质人群的用药差异,苏瑶说道:“体质可分为平和质、阳虚质、阴虚质、痰湿质等多种。

对于阳虚质的人,他们怕冷,手足不温,容易腹泻。

用药时要注重温补肾阳,像金匮肾气丸就是常用方剂,方中附子、肉桂温补肾阳,就像给身体里的小火炉添柴加薪;地黄、山药等滋阴药物与温阳药配伍,阴阳双补,使阳气得阴精的滋养而生化无穷。

阴虚质的人,往往有咽干口燥、五心烦热等症状。

用药以滋阴降火为主,常用知柏地黄丸,知母、黄柏清热降火,熟地黄、山萸肉等滋阴补肾,使阴液充足,虚火自降。

痰湿质的人,形体肥胖,胸闷腹胀,大便黏腻不爽。

在用药上会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,陈皮、半夏燥湿化痰,苍术、厚朴燥湿运脾,以消除体内的痰湿之邪。”

崔婉全神贯注地听着,时而点头,时而提出疑问,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知识。

随着苏瑶的讲述,崔婉心中对中医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。

她暗暗下定决心,一定要努力学习中医知识,传承这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,让更多的人受益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