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5章 温暖与爱(1 / 3)
山雾不知何时漫了上来,起初只是谷口处一缕缕淡白的水汽,像受惊的蝶儿般贴着地面轻晃,转眼间便顺着山势涌了过来,将整条归途都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纱。那雾极软,沾在衣袖上便化成细碎的水珠,凉丝丝地沁进棉布纤维里,却不觉得冷,反倒带着山林特有的清润气息,混着苏瑶竹篓里草药的香气,酿成一种让人安心的味道。
苏瑶停下脚步,抬手拢了拢鬓边被雾打湿的碎发,指尖触到微凉的发丝时,才想起该点亮灯笼了。她左手扶着竹篓边缘,右手小心翼翼地摸向腰间 —— 那里缝着个暗袋,火折子用油纸包了三层,总怕受潮。指尖触到硬实的纸包时,心里便松了口气,拆开油纸,火折子顶端的硫磺还泛着淡红,吹燃时 “噗” 地一声轻响,火星在雾中亮得格外清晰。
她将火折子凑到油纸灯笼的灯芯上,看着棉线灯芯慢慢被引燃,昏黄的光晕一点点晕开,像把天上的月亮揉碎了裹在灯纸里。光晕落在铺满落叶的小径上,梧桐叶的褐、枫树叶的红、松针的绿,都在朦胧光影里褪去了锐利,只剩下柔和的轮廓。苏瑶提着灯笼往前走,竹篓随着脚步轻轻晃动,里面的柴胡、桔梗、金银花相互碰撞,发出细碎的 “沙沙” 声,像是在和她一同赶路。
她的影子被灯笼的光拉得很长,斜斜地映在落叶上,每走一步,影子便跟着摇曳一下,仿佛有个无形的同伴在身旁随行。偶尔有风穿过林间,卷起几片落叶,影子便会被落叶的碎影切割出细碎的纹路,待风过了,又重新拼合成完整的轮廓。苏瑶低头看着影子,忽然想起去年冬日,思贞也是这样跟着她的影子走,说 “苏姐姐的影子像大伞,能挡住风雪呢”,那时她还笑着揉了揉思贞冻得发红的脸蛋,把暖手的汤婆子塞进她怀里。
正想着,远处忽然传来道观的钟声,“咚 —— 咚 —— 咚 ——”,悠长而沉稳,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在山谷间荡开层层涟漪。钟声穿过薄雾,悠悠荡荡地飘进她的耳中,起初只是隐约的震动,渐渐变得清晰,每一声都像落在心尖上,温和而有力。苏瑶停下脚步,侧耳听着钟声,知道这是观里的弟子在报时,也是在无声地呼唤她归家。
她想起观里的三清殿,钟声便是从殿角的铜钟里传出来的,那铜钟还是前几年山下的村民合力捐赠的,钟身上刻着 “风调雨顺” 四个大字,每次敲响时,整个山谷都能听见。有一次林小婉缠着她,要去看敲钟的弟子,两人躲在殿柱后,看着弟子握着木槌,一下下敲响铜钟,林小婉小声说 “钟声能飞到天上去吗?要是能,就让它告诉爹娘,我在观里很好”,那时她把林小婉搂在怀里,没说话,只轻轻拍着她的背。
钟声还在继续,与山间的风、林间的虫鸣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曲独特的乐章。风穿过松枝,发出 “呜呜” 的轻响,像是低声的吟唱;蟋蟀在落叶下鸣叫,“唧唧” 声细碎而活泼;还有不知名的鸟儿,偶尔从雾中掠过,留下一声清脆的 “啾鸣”。这些声音混着钟声,没有丝毫杂乱,反倒像精心编排的乐曲,陪着苏瑶往前走,让她原本有些疲惫的脚步,渐渐变得轻快起来。
她加快了脚步,竹篓晃动的幅度也大了些,灯笼的光晕晃动得更厉害了,影子也跟着剧烈摇曳。心里满是温暖与期待,仿佛已经看到观门口的那棵老槐树,看到思贞和林小婉正扒着门框张望。她知道,观里还有许多需要她的人:李婆婆的咳嗽该换药了,王大叔的腿伤还得敷药,还有几个新来的孤儿,夜里总爱缠着她讲草药的故事。而她,也早已把这道观当成了家,把这些人当成了亲人,会继续在这条救死扶伤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,哪怕山雾再浓,山路再远。
“思贞和林小婉,一定又在等我了。” 她轻声呢喃,声音裹在雾里,带着几分柔软。脚步不自觉地又加快了些,灯笼的光在雾中划出一道淡淡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