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7章 医者持匙(2 / 3)

加入书签

檐角。灯笼穗子在风中轻晃,洒下细碎的红光,将青砖地染成朦胧的胭脂色。门框上新贴的对联墨迹未干,“医道传承千秋业” 的遒劲字迹,与 “仁心济世万代芳” 的温婉笔锋相映成趣,横批 “杏林春暖” 四个字更是龙飞凤舞,像是要冲破红纸,化作漫天云霞。

张思贞深吸一口气,抬脚迈进医馆大厅。晨光透过雕花窗棂,在青砖地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纹路,与袅袅升起的檀香烟雾缠绕成画。整座大厅被布置得庄严肃穆,恍若时空在此凝固,静待一场神圣仪式的开启。

正中央的红木供桌泛着深沉的光泽,似是承载了岁月的厚重。供桌上,医圣张仲景的画像威严而慈祥,那双仿佛能看透生死的眼眸,正凝视着每一个踏入大厅的人。画像前,三足香炉里青烟袅袅,三炷香稳稳地插在香灰中,火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偶尔迸出几点火星,恰似医者不灭的济世之心。几枝带着晨露的白菊静静摆放在一旁,素净淡雅,象征着医者高洁的品格;旁边整齐叠放着几卷泛黄的医书,书页边缘微微卷起,记载着无数先辈的智慧结晶,此刻在晨光下泛着古朴的光泽。

供桌两侧,乌木座椅整齐排列,表面被擦拭得锃亮,映出细碎的光影。虽然宾客尚未全部到齐,但已有几位德高望重的医者提前到场,他们身着素色长衫,正低声交谈着,偶尔传来几句对医术的探讨,话语间满是对传承的期许。

檀香的青烟在梁间绕出半朵云纹时,苏瑶的身影已静立于供桌东侧。她今日换下了平日里沾着药汁的素布襦裙,一袭月白底子的青缎长裙垂落如瀑,裙角用银线绣着几株斜逸的杏林,行走间似有花瓣簌簌飘落。发间一支羊脂玉簪斜插成峰,簪头雕琢的玉兰花苞凝着微光,恰如她唇角那抹淡而温润的笑意。

她抬手轻拂供桌上的医书,指尖划过《伤寒杂病论》泛黄的纸页,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暴雨夜,张思贞抱着湿透的《本草纲目》冒雨叩门的模样。少年袖口还沾着挖草药时的泥渍,却睁着亮如晨星的眼睛问:\"先生,苦参与玄参的药性该如何辨?\" 此刻看着眼前束发戴冠的青年,苏瑶眼角的细纹里都漾着暖意 —— 这孩子总在深夜抄录医案时,把砚台磨得沙沙响,如今指节上还留着握笔的薄茧。

\"思贞,\" 她忽然开口,声音比平日问诊时多了几分柔润,\"你瞧这香炉里的香灰。\" 张思贞顺着她的目光望去,只见三足鼎炉中,香灰积得齐整如丘,\"去年你为李婆婆煎药时,曾问为何总要等药汁三沸才关火。\" 苏瑶的指尖轻轻拨弄着香灰,\"那时我便知,你不是只学皮毛的学徒。\"

阳光透过窗棂,在她周身镀上金边,发间玉簪的莹光与供桌上医圣画像的眸光交相辉映。她忽然转身从供桌下取出一个紫檀木匣,匣中躺着一支包浆温润的鹿角药匙。\"这是我师父传给我的第一件器物,\" 她将药匙放入张思贞掌心,触到他因紧张而微颤的指节,\"当年他说,医者持匙,舀的是草木春秋,量的是人命轻重。\"

当第一缕阳光斜照在医馆门楣的 \"杏林春暖\" 匾额上时,穿堂而过的风已送来细碎的环佩声。张思贞站在供桌西侧,见崔府的马车停在青石板路上,车帘挑起的刹那,淡紫色裙摆如蝶翼般旋出一抹温柔的光晕。崔婉今日梳着双环髻,一支赤金点翠步摇随步履轻颤,簪头的东珠垂落至鬓边,映得她颊上梨涡若隐若现。

\"张公子今日好风采。\" 她走过雕花屏风时,指尖无意拂过一盆盛开的墨兰,香气与她裙角的苏合香交融成缕,\"上次见您时,还在为刘阿婆调配安神汤呢。\" 话音未落,身后忽然传来苍老的笑声 —— 百草堂的王老先生拄着藤杖进门,紫铜镜框后的眼睛笑得眯成缝:\"瞧瞧这孩子,束了发倒真有几分太医署学子的气派!\" 他身后跟着的年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