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5章 医德传承(2 / 3)

加入书签

位产妇省下的药引。

\"刘公子,\" 张思贞转向下一位患者,语气里多了几分郑重,\"您的消渴症需长期调理,今日先施 ' 玉泉散 ',但...\" 他顿了顿,看着对方腰间的羊脂玉坠,\"药方中的人参可换为党参,药效相近却更平和。\" 贵公子挑眉欲言,却在接触到他认真的目光时咽下话语 —— 那目光里有医者的坦诚,更有对患者性命的尊重。

巳时三刻,诊室外忽然传来喧哗。张思贞抬眼望去,见几个衙役抬着担架冲进院子,担架上的乞丐浑身滚烫,手臂溃烂处爬满蛆虫。苏瑶刚要上前,却见张思贞已撕开自己的衣袖,用随身的银针迅速点刺乞丐 \"尺泽穴委中穴 \",黑血溅在他青衫上,他却仿佛未见,只对衙役道:\" 取我的 ' 拔毒化腐散 ',再煎一碗马齿苋汤。\"

\"这等贱民...\" 衙役皱眉,却在张思贞骤然冷下来的目光中噤声。苏瑶看着弟子小心为乞丐剔除腐肉,用温盐水清洗伤口,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救治瘟疫患者时的场景 —— 那时她的师父也是这样,不顾疫病传染风险,亲自为患者吸脓疗毒。

\"贱民也是人,\" 张思贞的声音低沉有力,\"况且,\" 他指着乞丐腕间若隐若现的刺青,\"他曾是守边的士兵,伤在战场上,不该烂在街巷里。\" 苏瑶这才注意到乞丐掌心的老茧,那是长期握刀枪才会有的痕迹。她看着弟子为乞丐敷上金疮药,用干净的布条包扎伤口,动作轻柔得像是对待易碎的珍宝。

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诊室,张思贞在《青囊传承录》新增的医案旁画下乞丐的患处图,旁边注着:\"凡有疾厄来求救者,不得问其贵贱贫富,长幼妍媸,怨亲善友,华夷愚智,普同一等,皆如至亲之想。\" 墨迹未干,苏瑶已将一杯温茶放在他案头,茶杯正是用李府送来的翡翠盏改制成的药碗。

\"今日那贵公子的药方...\" 苏瑶开口,却被张思贞打断。\"弟子知道,\" 他摸着医案本里的橘皮,\"改用党参不仅是为省药费,更因他体内有湿浊,党参健脾而不燥,比人参更对症。\" 苏瑶微笑点头,目光落在他腰间的续命红绳上,绳结处不知何时多了个铜铃,铃声清越,竟与药庐檐角的铜铃音色相同。

暮色浸染诊室时,张思贞终于送走最后一位患者。他疲惫地靠在椅背上,却忽然看见苏瑶正站在窗前,手中捧着《青囊经》。夕阳的余晖透过书页,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那些光影与经卷上的古篆重叠,宛如一幅跨越千年的医者图。

\"师父,\" 张思贞起身,声音里带着几分哽咽,\"弟子今日才真正明白,为何医道能传承千年。\" 苏瑶轻轻摇头,将经卷放在他案头:\"不是因为经卷,是因为总有像你这样的医者,愿意用一生去践行 ' 仁心 ' 二字。\"

窗外的杏林在晚风中沙沙作响,张思贞望着苏瑶鬓角的银丝,忽然想起她说过的 \"医道如银杏\" 的比喻。此刻,他终于懂得 —— 银杏的可贵,不在于它的高大挺拔,而在于它年复一年,用枝叶庇护众生,用果实疗愈疾苦,默默践行着对大地的承诺。

金桂飘香的时节,张思贞在诊室案头铺开新的桑皮纸,笔尖悬在 \"水肿论治\" 四字上方。窗外传来车马喧嚣,今日的患者已从门缝排到了巷口,其中不乏从百里外赶来的求医者。他摸了摸腰间的续命红绳,绳头铜铃轻响,与记忆中苏瑶的叮嘱重叠 ——\"医名愈盛,心愈要静\"。

\"下一位。\" 他的声音平稳如晨钟,却掩不住眼底的疲惫。自入秋以来,他每日接诊逾百人,案头的医案本已写满三册,最厚的一册是关于儿童惊风的专题记录,里面夹着数十种草药标本,每一种都标注着 \"试用于三岁患儿李某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