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3章 药无善恶(2 / 3)
西市方向,那里传来胡商驼队的铜铃声,“去查查王太医的医案,尤其三月十五那笔药材采购...” 话音未落,张夫人匆匆赶来,广袖中滑落的波斯银币滚到张思贞脚边,币面上的曼陀罗浮雕正诡异地咧嘴而笑。
暮色如墨,将药庐染成黛青色。张思贞望着苏瑶弯腰埋种的身影,银发在晚风里轻轻颤动,恍若当年在后山 “九死还魂穴” 旁,她俯身辨认药草时的模样。手中狼毫悬在《青囊传承录》上空,未干的墨迹在宣纸上氤氲,与天边的晚霞相映成趣。
“那老医家的针灸之法,可是‘鬼门十三针’?” 张思贞忍不住问道,目光追随着苏瑶指尖的动作。只见她将曼陀罗花瓣小心翼翼地埋入药畦,动作轻柔得仿佛在呵护新生的婴儿。每一粒花种落入泥土,都像是在播撒对抗邪恶的希望。
苏瑶直起腰,拂了拂衣袖,袖口的竹叶暗纹在夕阳下泛着微光,宛如流动的绿波。“何止是针灸,” 她的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,“当年那位前辈用的‘雪水浸药法’,正是你改良辟瘟丹的源头。” 说着,她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巧的青铜药罐,罐身上斑驳的纹路诉说着古老的故事,“这是师父传给我的,当年那位前辈就是用它,在昆仑之巅取千年雪水,浸泡七十二味药材,制成了能起死回生的神药。”
张思贞凑近细看,药罐底部刻着一行细小的篆字:“以水为引,以心为药”。这八个字,仿佛一道闪电,照亮了他心中长久以来的困惑。他想起自己在研制辟瘟丹时,尝试过各种方法,最终在一个雪夜,突然灵光乍现,改用雪水浸泡药材,药效竟有了质的飞跃。原来,这一切的灵感,都源自千年前那位前辈的智慧。
“师父,” 张思贞的声音带着几分激动,“那我们现在用的‘子午流注针法’,是不是也...”“不错,” 苏瑶微笑着点头,眼中满是欣慰,“这套针法,传自东汉末年的一位隐世名医,他将人体经络与天地时辰相结合,创造出了这套神奇的针法。” 她伸出手指,在空中比划着经络走向,“你看,人体的气血运行,就像江河奔流,每个时辰都有不同的变化。掌握了这个规律,就能事半功倍。”
药畦里,新埋下的曼陀罗种子正在泥土中静静沉睡。远处,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,一下又一下,仿佛在为这古老的医道传承打着节拍。张思贞拿起笔,在传承录上又添了几笔,将今日的感悟与收获,一一记录下来。他知道,这些文字,不仅是对前人智慧的总结,更是对后世医者的期许。
苏瑶走到他身边,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思贞,医道之路漫长而艰辛,但只要心怀慈悲,坚守本心,就一定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。” 她望向药庐外的杏林,杏花树在夜色中默默伫立,宛如守护医道的卫士,“就像这杏林,历经风雨,依然年年花开,为世人带来希望。”
暮春的阳光如碎金般洒落在药庐青瓦上,张思贞手中的针灸铜人泛着古铜色的光泽,膻中穴处新刻的纹路还带着新鲜的铜屑。他用细毛刷拂去碎屑,忽然想起第一次在苏瑶指导下刻画穴位时,铜针滑落刺破手指,血珠正巧滴在 “气海穴” 位置,如今那里已形成一块暗红色的包浆,宛如岁月的勋章。
“李府的小厮又来送匾额了。” 苏瑶的声音从廊下传来,她手中托着的 “杏林春暖” 匾额被阳光镀上金边,“百姓们说,公子康复后开仓施粥,还在城西建了施药棚。” 话音未落,马蹄声已近,小厮跳下马来时,怀里还抱着几捆新采的艾草,“我家公子说,这是从昆仑山脚采的‘九头艾’,比寻常艾草多三分阳气。”
张思贞接过艾草,嗅到叶片间混着的雪水气息,忽然想起《青囊经》中 “天山雪艾,可驱百邪” 的记载。他转头望向苏瑶,见她正将那片干枯的野百合夹回经卷,花瓣在阳光下透明如蝉翼,叶脉间隐约可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