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3章 变化调和(2 / 3)
着素色道袍,手持对应二十四节气的幡旗,早已按照方位肃立。幡旗上的图案栩栩如生,春幡绣着破土而出的嫩芽,秋幡绘着饱满低垂的稻穗,随着山风猎猎作响,仿佛将四季的气息都凝聚在了这小小的旗面之上。中央的青铜鼎足刻着阴阳鱼纹,鼎中沉香与木香交织的烟雾,正按照十二经络的走向袅袅升腾,在空中勾勒出若隐若现的脉络,宛如天地间流动的气脉。
“看那烟柱。” 苏瑶的指尖微微发颤,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。她指着中央鼎中升起的黄色烟柱,只见那烟柱笔直而上,竟突破了厚重的云层,与天空中一片淡黄色的云气相连,仿佛在天地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。“《云笈七签》说‘五色云气对应五脏之气’,此刻土气正旺,正是调补脾经的最佳时辰。” 她的目光紧紧盯着那神奇的景象,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。
张思贞微微颔首,从随身的锦囊里取出三个小巧的瓷瓶,瓶中分别装着青、白、黄三色药粉。他深吸一口气,将药粉分别撒在正东、正西、正中三个方位。青色药粉刚一接触山风,便化作一缕碧雾,如同灵动的青龙,缠绕在代表 “春气” 的幡旗上。那碧雾所到之处,幡旗上的嫩芽仿佛获得了生机,微微颤动,似要破土而出。白色药粉则如霜雪般凝而不散,轻柔地附着于代表 “秋气” 的幡面,为幡旗增添了一层圣洁的光辉。最令人称奇的是黄色药粉,它们如金色的细沙般沉降到鼎基,与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发生奇妙的反应,瞬间泛起金色的光泽,仿佛大地的精气被瞬间唤醒。
随着药粉施展妙用,整个古观中的气场似乎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道童们手中的幡旗无风自动,二十四面旗帜相互呼应,形成一个巨大的气场漩涡。鼎中的烟雾也随之翻腾,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变幻出各种形态。沉香的清甜与木香的醇厚愈发浓郁,混合着药粉散发的独特气息,在空气中弥漫开来,沁人心脾。
张思贞与苏瑶默契地对视一眼,同时盘坐在蒲团之上。他们双手结印,口中念念有词,将自身的气息与天地间的气脉相融合。在这奇妙的氛围中,张思贞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昨日治疗患者时的场景,以及《周易》中 “地天泰” 卦的卦象。他忽然领悟到,今日的 “气脉祭” 与昨日的中医治疗,本质上都是在调和天地与人的气脉,就像琴弦需要根据不同的音律进行调整,人体的气脉也需要顺应自然的变化来调和。
苏瑶则专注地感受着周围气脉的流动,她发现随着药粉与烟雾的作用,自身的经络仿佛也变得更加通畅。那些平日里难以察觉的细微气感,此刻如潺潺溪流般在体内流淌。她心中暗自惊叹,中医与道家的气脉理论,竟在这神奇的仪式中得到了完美的印证。
当最后一缕阳光穿透云层,洒在古观的飞檐之上时,“气脉祭” 缓缓落下帷幕。张思贞与苏瑶站起身来,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收获的喜悦。这场奇妙的仪式,不仅让他们对中医的气脉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也让他们在与天地自然的交融中,感受到了医道的博大精深。
暮色浸染摩星岭时,二十四面节气幡突然发出蜂鸣般的震颤,幡面上的刺绣纹路竟泛起微光,如琴弦震颤着天地间的气脉。张思贞正低头辨别脚下湿滑的青苔,忽觉丹田处有热流涌动,如春水破冰般顺着任脉直上膻中穴,胸腔里激荡起嗡嗡回响。他抬头望向天际,只见方才那片土黄色云气不知何时已演变为五彩氤氲,云团深处隐约有光点明灭,宛如 celestial body 的呼吸。
“先生!” 苏瑶的惊呼未落,张思贞已本能地摸向腰间的九炼纹银针包。牛皮针包上的北斗七星刺绣在暮色中泛着幽光,他指尖轻弹,七枚银针如流星出鞘,针尖吞吐着淡青色光晕。第一枚银针已刺入足三里穴,手法比昨日治疗时更快三分,却精准得如同丈量过星轨 —— 银针尾部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