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5章 苏瑶寻徒(一)(2 / 3)

加入书签

的医馆里,用银针和草药,守护这一方百姓的健康。

在大唐这个时代,疾病似乎如同雨后春笋般肆意滋生,患者的数量与日俱增,病情更是复杂得如同乱麻,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。苏瑶每日清晨便端坐在医馆那略显陈旧的案几前,迎接她的是一波又一波如潮水般涌来的形形色色的病症。这案几,承载着无数患者的希望,却也让苏瑶感到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,时常被压得心力交瘁。

她刚刚全神贯注地为一位面色苍白、身形瘦弱的病人详细地开完药方,每一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,不敢有丝毫马虎。紧接着,又不厌其烦、耐心细致地向病人叮嘱服药的注意事项,从服药的时间、剂量,到饮食上的禁忌,一一交代清楚。待病人缓缓离去,她喉咙早已干涩得仿佛要冒烟,正想端起桌上那杯早已凉透的茶水,润一润火烧火燎的喉咙。然而,还没等她的嘴唇碰到杯沿,门外便骤然传来一阵急促而又沉重的敲门声。那敲门声,好似一记记重锤,狠狠地砸在她的心坎上,又仿佛是命运无情的催促,让她连片刻喘息的机会都没有。

在忙碌了大半个上午之后,苏瑶终于能抽出一点时间,想在那把陪伴了她多年的旧藤椅上稍作休息。这把藤椅,在岁月的摩挲下,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松动,坐上去还会发出轻微的嘎吱声。她缓缓坐下,闭上眼睛,试图缓解一下早已酸痛不堪的腰背。可就在这时,从隔壁诊疗室传来一阵患者因疼痛而发出的揪心呻吟。那声音,尖锐而又凄凉,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刀,直直地刺进她的心里,让她瞬间没了休息的念头。她猛地睁开眼睛,原本疲惫的眼神中立刻充满了关切与焦急,毫不犹豫地立刻起身,快步朝着那痛苦的源头走去。

医馆的候诊区里,挤满了等待就诊的患者。每当看到患者因等待过久而面露痛苦之色,苏瑶的心就像被千万根针扎着。瞧,那位头发花白的老人,虚弱地靠在墙边,身体微微颤抖着,眼神中满是无助与疲惫;还有那边那位年轻的小伙子,眉头紧锁,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不断滚落,浸湿了他的衣衫,双手紧紧地捂着疼痛的部位,脸上的肌肉因痛苦而扭曲。面对这一幕又一幕,苏瑶的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焦虑。她在心底无数次地呐喊,恨不得自己能像神话中的哪吒一样生出三头六臂,这样就能同时为所有患者诊治,让他们立刻摆脱病痛的折磨。可她也无比清醒地知道,自己不过是一介凡人,一个人的力量在这如汹涌潮水般的患者需求面前,实在是太过渺小。她就像一叶孤舟,在波涛汹涌、无边无际的大海中奋力挣扎,尽管拼尽全力,却依旧难以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,那种无力感,如影随形,深深刺痛着她的心 。

夜深人静时,苏瑶独自坐在医馆的窗前,望着窗外那黯淡的月光,心中的忧虑愈发沉重。更让她感到忧心忡忡的是,她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医术若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,终将随着她的老去而逐渐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之中。她缓缓闭上双眼,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自己穿越前的一段时光,跟随导师学医的那段难忘时光。

那时,在医院里,患者每天也人来人往,热闹非凡。导师总是天不亮就起身,打扫诊室,准备药材,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位患者。在那间小小的诊疗室里,导师不仅教会了她望闻问切的精湛医术,更教会了她如何以一颗仁心对待每一位患者。记得有一次,一位贫苦的农民身患重病,却因囊中羞涩,连买药的钱都凑不齐。导师得知后,不仅免费为他诊治,还自掏腰包为他抓药,悉心叮嘱他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。农夫感激涕零,连连磕头致谢,师导师却只是微笑着扶起他,轻声说道:“医者,仁术也。治病救人乃吾辈之责,岂可言利。” 那一刻,导师的话语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苏瑶的内心,也让她坚定了从医的信念。

她深知,医术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