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7章 万岁爷给的实在太多了!(第五(4 / 4)
分析,极可能是石油。
消息传回国内,宋应星立即组织地质勘探队准备远征。徐光启则提议:“此物若能提炼为燃料,或将彻底改变战争形态与交通方式。”郑森当即批复:“不惜代价开发,列为国家最高机密项目。”
冬至前后,第一批留学生圆满完成学业,从荷兰莱顿大学归来。带队的是年仅二十六岁的严复,他不仅精通物理化学,还系统学习了西方政治制度与经济学理论。回国后,他在国家发展署开设“西学讲习所”,每周授课三次,吸引了大批青年官员前来听讲。
某夜课毕,一名年轻进士忍不住提问:“大人,我们学这么多西洋东西,会不会丢了中华根本?”
严复沉思片刻,答道:“何谓根本?仁义礼智信是根本,但舟车弓矢亦是根本。古人造指南车,今人造火车,形式不同,目的相同??都是为了让人走得更远。我们学西方,不是为了变成他们,而是为了让中华重新走在世界前列。”
这话很快传到郑森耳中,他欣慰地笑了:“后继有人矣。”
除夕夜,北京再次张灯结彩。今年的焰火格外绚烂,据说加入了德国技师提供的新型火药配方。乾清宫设宴,百官齐聚。崇祯举起酒杯,朗声道:“三年前,朕病卧床榻,以为江山将倾。今日回首,方知否极泰来。此功此德,首推郑卿!”
满堂喝彩中,郑森起身还礼:“陛下明察乾坤,勇于革新,才是天下苍生之福。臣不过奉命行事,岂敢居功?”
宴至中途,忽有侍卫飞奔入殿,呈上一封加急军情:西藏达赖喇嘛遣使入贡,请求册封,并愿派五百喇嘛赴京学习新政;另据探报,沙俄西伯利亚总督已派特使东来,欲商谈边界与通商事宜。
崇祯闻言大喜:“天佑我大明!内外咸服,四海升平!”
唯有郑森神色凝重。他知道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降临。一个崛起的大国,注定无法长久置身于世界纷争之外。俄国野心勃勃,日本虎视眈眈,英法正在非洲争夺殖民地,未来必将在亚洲再度碰撞。而中国,已不再是旁观者,而是棋局中的主角。
散席后,他独自登上景山。寒风凛冽,星空如洗。远处,旅顺船坞灯火通明,新的“镇远二号”正在装配最后一块装甲板;南方,昆明湖畔的国立科学院大楼拔地而起,灯光彻夜不熄;西部,一条通往拉萨的电报线路即将贯通,届时圣旨一日可达雪域高原。
他掏出怀表看了看时间,轻声说道:“老师,您说过,治大国如烹小鲜。可如今这锅汤,已经沸腾了。”
远方传来汽笛长鸣,像是回应他的低语。
他知道,明天太阳升起时,又将是一个全新的日子。而他,将继续掌舵前行,直至海晏河清,盛世重光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