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7章 万岁爷给的实在太多了!(第五(1 / 4)
腊月的风,像刀子似的,刮过米脂县那处破败驿站的黄土墙。
驿站旁边,有个快塌了的酒肆。
里头,牛金星裹了裹身上的棉袍,看着对面两个愁眉苦脸的驿卒。
这二人是一对叔侄。年轻的是叔父李鸿基...
元宵节后的第七日,京师春雪初霁。乾清宫前积雪未消,琉璃瓦上泛着冷冽的光。崇祯坐在暖阁内,手中捧着一卷《资治通鉴》,却久久未能翻页。王承恩轻步走入,低声禀报:“陛下,郑森已在偏殿候了半个时辰。”皇帝缓缓合上书册,目光落在案头那方刻有“敬天法祖”四字的玉玺上,良久才道:“请他进来。”
郑森踏雪而至,靴底沾着湿泥,在殿门口停步,自行脱去鞋履,赤足入内??这是他少年时在文华殿伴读养成的习惯,表示对君主最深的敬意。崇祯见状,眼眶微颤,命人赐座。“你我之间,不必如此拘礼。”他说。
“礼不可废。”郑森低声道,“今日所议之事,关乎社稷根本,臣不敢以功高自居。”
崇祯点头,挥手屏退左右,只留王承恩守门。窗外风声簌簌,殿内炭火噼啪作响。皇帝从袖中取出一份密折,递予郑森:“昨夜军情司急报,蒙古察哈尔部已集结三万骑兵于宣府关外,声称要‘迎回先帝血脉’。更令人忧心的是……科尔沁与喀尔喀亦有异动,似受沙俄使者挑唆。”
郑森接过密报细阅,眉头渐锁。他知道,北方草原的动荡并非偶然。自新政推行以来,朝廷削减边镇空饷、整顿军屯、裁撤冗兵,触动了多少旧将利益?而曹化淳虽伏诛,其残党仍藏匿塞外,借蒙古各部之手反扑,实为必然。
“陛下打算如何应对?”他问。
“朕想听你的意思。”崇祯盯着他,“若调神机营北上,恐京防空虚;若遣和使安抚,又怕助长其势。”
郑森沉吟片刻,忽而起身走到墙边,取下悬挂的地图展开于案上。他手指划过长城沿线,最终停在张家口与多伦诺尔之间。“我们不能再用老办法对付新敌人。”他说,“过去百年,大明靠赏赐笼络蒙古,靠互市换取和平。可如今草原旱灾频发,牛羊凋敝,单靠几车粮食、几匹绸缎,已不足以维系盟约。”
“你的意思是……开战?”
“不,是重建秩序。”郑森声音坚定,“臣建议设立‘北疆经略府’,统辖宣大、蓟辽诸镇,整合边军、移民、商队与驿站系统,实行军政合一治理。同时开放边境自由贸易区,允许蒙民以牲畜、皮毛兑换铁器、茶叶、药材,并由国家出资修建水渠、牧场与医馆,让他们的生存不再依赖劫掠。”
崇祯怔住:“这岂非等于承认蒙古自治?”
“不是自治,而是共治。”郑森解释,“我们将派遣汉蒙双语官吏,设立联合议事厅,凡重大决策须双方协商。税收归地方支配七成,用于民生建设,三成上缴中央。此举既能削弱部落酋长独断之权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