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章 李瑁与杨玉环的初次见面(2 / 3)
咸宜忽然笑眼弯弯:“母妃,昨日皇兄看玉环的眼神可不一样呢,那目光黏在人家身上好几回呢。”
武惠妃闻言,抬眼看向刚走进来的李瑁,似笑非笑地打趣:“哦?瑁儿这是看中那位杨姑娘了?”
李瑁被母亲戳破心事,倒也不避讳,只是淡淡点头:“容貌确实出众,不过……”
他话锋一转,目光沉了沉,“儿臣听说张先生有位亲传弟子,倒是更感兴趣。”
他心中却暗自盘算:杨玉环虽美,终究只是凡俗女子。
可那位张先生深不可测,连父皇都倚重三分,若能得其亲传弟子相助,甚至借张先生之力……太子之位,未必没有希望。
念头闪过,李瑁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野心,快得让人抓不住。
武惠妃何等精明,一听便知儿子的心思,指尖轻轻敲击着榻边的玉如意,若有所思地点头:“你倒是想得到。”
一旁的咸宜公主却一头雾水:“张先生还有亲传弟子?我怎么从未听说过?”
“是个女子,”
武惠妃缓缓解释,语气里带着几分审慎,“前几日听玉真公主提过一嘴,说那位姑娘性子独特,身手也不凡,连张先生都对她颇为看重。”
她看向李瑁,眼中透出了然,“瑁儿是想借张先生的势,为你争太子之位铺路吧?”
李瑁没有直接承认,只是垂眸道:“若能得张先生青睐,于儿臣、于皇家都是好事。”
武惠妃笑了笑,没再追问。
阳光穿过庭院里的石榴树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一场围绕着权欲与机缘的暗流,已在这看似平静的清晨悄然涌动。
上阳宫的清晖殿内,熏香袅袅,驱散了七月的燥热。
李隆基正临窗翻看奏折,案上的紫毫笔悬在半空,目光却落在窗外那株百年梧桐上。
武惠妃轻步走近,接过宫女递来的凉茶,柔声笑道:“陛下看了这许久,歇会儿吧。”
李隆基放下笔,接过茶盏:“何事让你这般小心翼翼的?”
武惠妃坐到他身侧,指尖绞着帕子,似是犹豫片刻才道:“陛下,瑁儿今年也十七了,身边虽有几个侍妾,却始终没个正妃。
臣妾想着,是不是该为他寻一位合适的妻子了?”
李隆基挑眉看她,嘴角噙着笑意:“朕就知道你无事不登三宝殿。
说吧,哪家的姑娘入了你的眼,竟让你特意来求朕?”
武惠妃眼波流转,凑近了些:“陛下还记得那位张先生吗?”
“自然记得,”
李隆基摩挲着茶盏边缘,眸光微沉,
“正是,”
武惠妃忙道,“臣妾听玉真公主说,张先生有位亲传弟子,虽是女子,却胆识过人,连张先生都常赞她悟性高。
臣妾想着,若能让这姑娘做瑁儿的王妃……”
李隆基指尖一顿,忽然想起前几日张起灵随驾时,曾提过一句“弟子在外历练”
,当时并未在意,此刻想来,竟是位女子。
他沉吟片刻,看向武惠妃:“你是说,瑁儿看上她了?”
“可不是嘛,”
武惠妃笑得温婉,“瑁儿说,那位姑娘不仅身手好,见识也不凡,比寻常闺阁女子多了几分英气。
再者……若能得张先生相助,瑁儿日后的路,怕是能顺坦些。”
这话正说到李隆基心坎里。
他对张起灵向来敬重,若能通过这门亲事拉近关系,于李瑁、于朝廷都是好事。
只是张起灵性子古怪,未必肯轻易应允。
李隆基端起茶盏饮了一口,缓缓道:“此事不急。
待过几日朕召见张先生时,旁敲侧击问问他的意思。
若是他点头,朕再下旨也不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