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章 灭高句丽(2)(2 / 3)
上,溅起的冰晶折射着幽蓝月光:
\"说什么谢!对了你的脸,张起灵摸了下说道无事,走,李绩元帅不是还要和我们商讨这次围城战法。张起灵点了点头,两人便走向中军大营。
中军大帐内,牛油烛火将李绩的白发映得通红。老元帅拄着玄钺,目光扫过帐中众将:
\"高句丽困兽犹斗,平壤城高墙厚......\"
话音未落,斥候跌跌撞撞闯入:
\"报!城内高丽僧信诚密信,愿为内应!\"
帐内顿时响起抽气声,张起灵注意到李绩浑浊的眼中闪过精光,苍老的手掌重重拍在舆图上:
\"天助我也!明日寅时,全军突袭!\"
九月十二日破晓,平壤城头的晨雾还未散尽。
信诚和尚悄无声息打开西城门,早已埋伏在外的唐军如潮水般涌入。喊杀声撕破天际,薛仁贵一马当先,银甲在朝阳下耀如烈日,方天画戟所指之处,高句丽士卒纷纷溃逃。
张起灵率玄甲军紧随其后,青铜古刀劈开重重人墙,北斗七星纹在血雨中忽明忽暗。
城内街巷化作修罗场,唐军的战鼓声与高句丽的哀嚎交织。
泉男建困守王宫,妄图负隅顽抗,却见薛仁贵破窗而入,枪尖抵住他咽喉:\"高句丽,亡矣!\"
残阳如血时,平壤城头的战旗尽数换成大唐的旗帜。
张起灵望着欢呼的唐军,耳边回响着李绩的诏令:
\"分高句丽为九都督府、四十二州、百县!设安东都护府镇之!\"
寒风卷起他披风下摆,露出腰间新赐的虎符——薛仁贵被任命为检校安东都护,两万精兵将在此扎根。
暮色中,薛仁贵身披锦袍立于城头,望着远处绵延的山脉对张起灵笑道:
\"守这辽东千里,担子可不轻啊。\"
张起灵手抚腰间古刀,金银色气劲在指尖流转:
\"有薛将军在此,高句丽余孽翻不起风浪。\"
两人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,与新立的\"安东都护府\"碑石一同,成为大唐威服四海的见证。
洛阳的深秋,上阳宫丹凤门前的梧桐叶已染成金红,层层叠叠的宫阙在晨雾中若隐若现。
李治斜倚在含元殿蟠龙御榻上,枯瘦的手指反复摩挲着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捷报,烛火映得他苍白的脸上泛起病态的潮红。
当\"高句丽平\"四字跃入眼帘时,他猛地撑榻而起,玉冠上的东珠撞出清脆声响:\"传朕旨意!命大军妥善安置,即刻班师!\"
尖利的宣旨声穿透九重宫阙,惊起檐下白鸽,扑棱棱的羽翼声里,洛阳城已悄然开始筹备这场盛世凯旋。
半月后,朱雀大街被挤得水泄不通。百姓们踮脚张望,只见铁甲锃亮的唐军如黑色洪流般涌来,李绩白发银须骑在高头大马上,玄钺上的红缨在风中猎猎作响;
薛仁贵银甲外披着御赐锦袍,引得人群阵阵惊呼;
而张起灵玄甲上的北斗七星纹在阳光下流转,腰间黑金古刀隐约泛着寒意,引得不少百姓交头接耳——这位年轻将领在战场上的神勇,早已随着捷报传遍两京。
宣政殿内,檀香缭绕。李治强撑病体端坐龙椅,望着阶下众臣,眼中满是欣慰。
\"泉男生弃暗投明,为平乱立下大功!\"他声音虽弱却字字清晰,\"特封辽东大都督、右卫大将军,玄菟郡公!\"
泉男生跪地谢恩时,额间已沁出细汗,这位曾在高句丽权倾一时的贵族,如今终于在大唐找到了新的归宿。
\"李积老将军运筹帷幄,实乃社稷肱骨!\"
李治抬手示意,太监展开黄绫,\"
封太子太师,增食邑千户!\"老元帅颤抖着接过圣旨,白发苍苍的脸上老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