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6章 岐仁堂里“话匣子”:五岁娃的开声密码(1 / 3)

加入书签

县城南关的梧桐叶刚落满街角,岐仁堂的木门就被一双沾着泥点的胶鞋推开了。伴着铜铃“叮铃”一声脆响,男人抱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跨进门槛,身后跟着个眼圈泛红的女人,手里攥着个磨得发亮的布包,布包里露出半张揉皱的诊单。

“岐大夫,您行行好,给俺家妞妞看看吧。”男人把孩子往诊凳上放时,声音都在发颤。小姑娘攥着男人的衣角,黑葡萄似的眼睛怯生生扫过药柜上的铜葫芦,却自始至终没吭一声——这就是五岁的妞妞,从出生到现在,没喊过一声“爹”“娘”。

坐堂的岐大夫放下手里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指节分明的手指轻轻搭在妞妞腕上。他鬓角虽染着霜色,眼神却亮得像山涧清泉,扫过妞妞的脸时顿了顿:“孩子娘,你把孩子的帽子摘了,让我瞧瞧。”

女人慌忙解开妞妞的毛线帽,露出一张苍白的小脸——不像别家五岁娃那样红扑扑的,倒像蒙着层薄雪,眼周还有淡淡的青影。岐大夫又示意妞妞张开嘴,看了看舌苔,再让她伸出小手。那小手冰凉凉的,指节细细的,不像同龄孩子那样肉乎乎。

“孩子平时吃饭咋样?”岐大夫收回手,拿起毛笔在纸上沙沙记录。

“不爱吃!”男人抢着说,“一碗饭能喂一个钟头,光扒拉不动嘴,夜里还爱出汗,枕头总湿一大片。”

女人抹了抹眼角:“俺们带她去县城医院,说舌头、耳朵都没啥毛病,可就是不说话。有人说这是‘哑巴命’,俺们不甘心,听说您老能治怪病,就从乡下赶来了。”

岐大夫放下笔,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:“《黄帝内经》里说‘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脑髓生’。这孩子不是‘哑巴命’,是先天的肾精没补足,后天的脾气又跟不上,连带着肺气也弱了——就像咱村头那台老磨盘,既缺了推磨的力气,磨盘缝里还卡着石子,自然磨不出面来。”

这话让夫妻俩愣了神。男人挠挠头:“岐大夫,说话不是舌头的事儿吗?咋还跟肾、脾、肺扯上关系了?”

岐仁堂里候诊的人都凑了过来,连药柜后捣药的小徒弟也探出头。岐大夫笑了笑,指了指药柜上的铜铃:“你看这铜铃,要想让它响,得有三样东西:铃舌得沉实,这是‘肾精’,是根本;得有人抬手去晃,这是‘脾气’,是力气;铃身还得通透,这才能把声音传出去,这就是‘肺气’。妞妞这情况,就是铃舌轻、晃铃的力气小、铃身还堵着,咋能出声?”

他拿起桌上的枸杞,给妞妞递了一颗。妞妞犹豫着接过去,慢慢放进嘴里,还是没说话。岐大夫又道:“《难经》里讲‘肾主骨生髓,脑为髓海’。孩子五岁正是脑髓发育的时候,肾精不足,脑髓就像没浇够水的庄稼,长不旺。你看她眼神,不如别的孩子亮,就是脑髓不够充盈的缘故。再看她这脸色,《金匮要略》里说‘面色白者,亡血也’,这血也是靠肾精化来的,肾精不足,血就少,脸自然白得像纸。”

女人急得直跺脚:“那可咋整啊?岐大夫,您可得救救俺家妞妞。”

岐大夫摆摆手,转身从药柜里拿出几个药盒:“别急,咱得‘先天后天一起补’。《脾胃论》里说‘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’,先把后天的脾气补起来,才能把吃进去的东西变成精气,再补先天的肾精。我给你开两个方子,一个是六味地黄丸加鹿茸,一个是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,得按疗程吃。”

小徒弟赶紧拿出纸笔记录,岐大夫一边报药名,一边解释:“六味地黄丸是《小儿药证直诀》里的方子,熟地、山茱萸补肾精,就像给干涸的地窖存水;山药、茯苓健脾,好比给地窖修条引水渠;泽泻、丹皮泄虚火,防止水存多了发臭。加上鹿茸,这可是《神农本草经》里的‘上品’,能‘峻补元阳,益精血’,就像给地窖装了台抽水泵,让肾精长得更快。”

他又指着另一个方子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