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4章 岐仁堂里的“起死回生”术:艾灸人参膏救醒中风翁(2 / 3)
。他赶紧跑到厨房,找出自家过年时舍不得吃的长白山野山参,那是儿子从东北带回来的,说是要给王伯补身体的。岐大夫瞥见那参,点了点头:“就用这个,切成薄片,放进砂锅里,加三碗清水,慢火熬,熬到只剩一碗膏状就行,记住,火不能大,要慢慢炖。”
这边小王在厨房忙活,岐大夫已经在王伯的气海穴上做了标记。他没有用现在常见的悬灸,而是取出一小块生姜,切成薄片贴在气海穴上,再把艾柱放在姜片上,用火柴点燃。这种灸法叫瘢痕灸,是老辈中医传下来的法子,艾火直接隔着姜片灼烧皮肤,虽然会留下小小的瘢痕,却能让艾气直达经络,补气固脱的效果比悬灸强上数倍。
“这……这烧皮肤没事吧?”刘婶看着艾柱上的火苗,心里直打鼓,伸手想去挡。
岐大夫按住她的手,轻声说:“刘婶,您信我。王伯现在是阳气要跑了,气海穴是元气的根,用艾火温着,才能把阳气拽回来。这姜片能挡着点火,不会烧得太疼,等艾柱烧完,就叫一壮,烧够了,阳气就能稳住。”
刘婶看着岐大夫笃定的眼神,想起这些年他治病救人的事儿,慢慢把手缩了回去,只是紧紧攥着王伯的手,眼泪无声地往下掉。
第一壮艾柱烧完,艾灰落在姜片上,岐大夫小心地拂去,换了第二壮。院里很安静,只有厨房里传来砂锅咕嘟咕嘟的声响,还有王伯喉咙里微弱的痰声。街坊们都屏住呼吸,看着岐大夫一根接一根地换艾柱,火苗在晨光里跳动,映着他专注的侧脸。
烧到第十壮的时候,王伯的手动了一下。刘婶惊喜地叫出声:“岐大夫!他手动了!”岐大夫眼睛一亮,却没停下手里的动作,只是加快了换艾柱的速度:“接着烧,阳气刚回来点,不能松劲儿!”
第十五壮,王伯的嘴唇微微张了张,喉咙里的痰声似乎轻了些。刘婶赶紧用手帕擦了擦他嘴角的口水,声音带着哭腔:“老王,你醒醒啊,我在这儿呢。”
第十八壮艾柱烧完时,奇迹发生了——王伯的右手突然抬了一下,虽然只是微微抬起,又很快落了下去,却让在场的人都激动起来。“动了!真动了!”小王从厨房跑出来,手里端着刚熬好的人参膏,砂锅壁上挂着浓稠的膏体,散着淡淡的参香。“岐大夫,膏熬好了!”
岐大夫点点头,让刘婶扶着王伯的头,稍微抬起一点,自己则用小勺舀了一点人参膏,放在嘴边吹凉,慢慢喂到王伯嘴里。这人参膏是按《神农本草经》里的法子熬的,人参“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”,熬成膏状,药效更醇厚,更容易被虚弱的身体吸收。
第一勺膏喂下去,王伯的喉咙动了动,似乎咽下去了。岐大夫又喂了第二勺、第三勺,直到喂完一盏——那是家里常用的白瓷碗,小半碗浓稠的人参膏。
“再烧三壮。”岐大夫说着,又换了艾柱。这三壮烧完,王伯的嘴唇开始轻轻哆嗦,像是想说什么。刘婶赶紧凑过去:“老王,你想说啥?别急,慢慢说。”
岐大夫让小王再盛一碗人参膏来,这次喂得慢了些。喂完第二碗,太阳已经升到头顶,院里的树荫拉长了影子。王伯的眼睛慢慢转了转,虽然还没完全清醒,却已经能聚焦了,直直地看着刘婶。
“醒了!他看着我呢!”刘婶激动得浑身发抖,紧紧握住王伯的手。岐大夫松了口气,擦了擦额头的汗,对小王说:“把剩下的人参膏装在瓷瓶里,每隔一个时辰喂一次,一次喂一小勺。晚上我再来看看。”
那天后半夜,岐大夫又去了王家。王伯已经能睁开眼睛说话了,虽然声音很轻,却清晰地说:“我想喝粥。”刘婶赶紧熬了小米粥,王伯喝了小半碗,精神好了不少。岐大夫又给他把了脉,脉象虽然还是弱,却已经有了章法,不再是之前的“无伦次”。
“脉稳了,阳气算是拽回来了。”岐大夫对刘婶和小王说,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