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2章 老陈高烧半月不退,一味人参汗透三床被(3 / 4)
音里有了力气,王婶又惊又喜,赶紧找干净的被子给他换,换了没一个小时,又湿透了,这一夜,王婶换了三床被子。
天亮的时候,老陈的汗终于停了,他坐起来,深吸了一口气:“老婆子,我不烧了,也不疼了!”王婶赶紧摸他的额头,果然不烫了,又找体温计量了量,36度8,正常了!老陈下床走了两步,以前那种浑身没劲儿的感觉没了,甚至还能帮着王婶收拾桌子。
“这岐大夫也太神了!”王婶又哭又笑,“就几包草药,比输液还管用!”第二天一早,老陈精神头十足,穿着干净的衣服,和王婶一起拎着一筐新鲜的蔬菜去岐仁堂——那是他们饭馆自己种的,专门拿来感谢岐大夫。
岐仁堂里正好有几个患者在抓药,看见老陈进来,都有点惊讶——昨天还病恹恹的,今天怎么这么精神?老陈把蔬菜递过去,笑着说:“岐大夫,太谢谢您了!我这病熬了半个月,输液都不管用,喝了您五天药,一夜出了三床被的汗,现在全好了!”
岐大夫正在给一个大妈诊脉,抬头看见老陈,也笑了:“看来你这正气是补上来了。《伤寒论》里说‘汗出而解’,你这汗不是强行发出来的,是正气足了,自己把邪气赶出去的,所以病好得彻底。”
“那我以后还能喝酒不?”老陈挠了挠头,有点不好意思。岐大夫故作严肃地说:“酒可以喝,但不能像以前那样顿顿喝、喝到半夜。《本草纲目》里说‘酒,天之美禄也,少饮则和血行气,壮神御寒,消愁遣兴;痛饮则伤神耗血,损胃亡精,生痰动火’,你脾胃本来就弱,再过量喝酒,下次可就不是感冒这么简单了。”
“我知道了,我一定改!”老陈赶紧点头,旁边的患者听了,都围着岐大夫问:“岐大夫,那我们平时感冒了,能不能补啊?”
岐大夫耐心地解释:“不是所有感冒都能补,得看体质。要是年轻人,身体壮实,受了风寒,用点麻黄、桂枝解表就行;但要是像老陈这样,平时身体虚,或者有慢性病,感冒了就不能光解表,得先补正气,不然邪气排不出去,病就容易拖成慢性的。这就是中医的‘辨证论治’,不能一概而论。”
小姜在旁边记着笔记,心里更明白了——以前总觉得感冒就是“受凉了,发发汗就好”,现在才知道,发汗也得看时机,得有正气支撑。就像老陈,要是一开始就用麻黄汤强行发汗,正气耗光了,说不定病还会加重,而岐大夫用人参补正气,再佐以健脾、养血、祛湿的药,让正气自己把邪气赶出去,这才是治本的办法。
老陈和王婶坐了一会儿,又跟岐大夫说了些感谢的话,才高高兴兴地回去了。岐仁堂里,药材的香气依旧,岐大夫又拿起刀,继续切当归,刀刃划过药材的声音,和患者们的聊天声混在一起,温暖又踏实。
旁边抓药的大妈笑着说:“还是咱们中医厉害,能治根!以后我家谁不舒服,就来岐仁堂!”岐大夫点点头,目光落在“辨证施治,勿滥用药”那行字上——这是他从医三十年的信条,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。每一个患者的体质不同,病因不同,治法自然不同,就像老陈的“酒寒”,若不是细心问诊、摸脉,看出他的虚证,一味用解表药,恐怕还会延误病情。
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,落在药柜上,那些装着人参、当归、黄芪的药斗泛着光,仿佛在诉说着中医的智慧——千年传承的医理,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,而是根据每一个生命的具体情况,开出最适合的“药方”,就像岐大夫给老陈开的那剂药,用一味人参补起正气,让身体自己找回平衡,这才是中医的魅力所在。
老陈回到饭馆,重新打开“老陈家常菜”的招牌,门口贴了一张纸条:“本店不劝酒,适量饮酒,健康第一”。来往的老主顾看见,都笑着说:“老陈,你这是改邪归正了?”老陈笑着回答:“不是改邪归正,是听了岐大夫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