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1章 秋雨缠城眼蒙尘,岐仁堂妙手解湿困(1 / 4)

加入书签

入秋后的江南小城,雨像被扯断的棉线,淅淅沥沥缠了快半个月。老城区的青石板路被泡得发亮,连空气里都飘着股挥之不去的潮意,晾在阳台的衣服挂了三天,摸上去还是凉津津的。

周六清晨六点,陈磊是被自己的惊呼声吓醒的。他猛地坐起身,眼前不是熟悉的米白色天花板,而是一片模糊的白,像隔了层磨砂玻璃,连床头柜上妻子昨晚放的保温杯都只剩个模糊的影子。

“老婆!老婆!”陈磊的声音发颤,手忙脚乱地去摸眼镜,戴上后再睁眼看,还是一样——对面墙上的挂钟,指针只剩一团晃动的黑影;窗外的梧桐树,叶子连成一片灰蒙蒙的绿。

正在厨房煎豆浆的林慧听见喊声,手里的勺子“当啷”掉在锅里:“咋了这是?大清早的喊啥?”她跑进屋,就见陈磊攥着眼镜,脸色惨白,额头上全是冷汗。

“我看不见了……”陈磊的声音带着哭腔,“刚才醒了就觉得眼前糊,还以为是没睡醒,揉了半天,还是看不清你……你在我跟前吗?我就看见个影子。”

林慧心里一紧,赶紧凑到他跟前:“我在呢!你再看看,我穿的是啥颜色的衣服?”

陈磊使劲眨了眨眼,又眯起眼睛盯了半天,摇摇头:“分不清……就觉得是深色的,模模糊糊的。”

夫妻俩没敢耽误,林慧赶紧给公司打电话请假,又扶着陈磊下楼打车。出租车穿过雨雾中的小城,陈磊坐在副驾,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店铺招牌,以前清晰的“便利店”“早餐铺”字样,现在全成了一团团模糊的色块,心一点点往下沉。

“师傅,麻烦快点,去岐仁堂。”林慧跟司机说。她妈去年风湿犯了,就是在岐仁堂找岐大夫看好的,老辈人都说,岐大夫看病准,还懂年轻人的毛病。

出租车停在老城区的巷口,往里走五十米,就是岐仁堂。朱红色的木门上挂着块黑底金字的匾,“岐仁堂”三个字透着股温润的古意,门帘是靛蓝色的粗布,上面绣着几株白术,风一吹,门帘晃荡,飘出股淡淡的药香——有陈皮的清苦,还有黄芪的甘醇。

掀开门帘进去,屋里比外面暖和些,靠里墙摆着两排深红色的药柜,柜子上的小抽屉密密麻麻,每个抽屉上都贴着泛黄的纸条,写着“白术”“茯苓”“附子”这些药名。柜台后,一个穿灰色对襟褂子的老人正低头写着什么,头发花白,梳得整整齐齐,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,正是岐大夫。旁边站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是岐大夫的徒弟小苏,正拿着戥子称药,见有人进来,抬头笑着问:“您好,是来看病的吗?”

“岐大夫,您快帮看看我老公!”林慧扶着陈磊走到柜台前,声音都带着急,“他今早醒了突然就看不清东西了,啥都模模糊糊的,跟隔了层雾似的!”

岐大夫放下笔,抬眼看了看陈磊,目光温和却透着股穿透力。他示意陈磊坐在旁边的木凳上:“别急,坐下慢慢说。小伙子,你先伸舌头我看看。”

陈磊依言张开嘴,舌尖抵着下齿,岐大夫凑过去看了看,又抬手搭在他的手腕上——手指干燥温暖,按在寸关尺三个部位,轻轻摩挲着。屋里静下来,只有窗外的雨声和小苏整理药包的窸窣声。

“脉缓而大啊。”岐大夫摸了一会儿,收回手,慢悠悠地开口,“小伙子,你这脉,跳得慢,还带着股沉劲,像是水里泡着的棉絮,这是湿气重的模样;脉形又宽,按下去却没什么力道,是正气有点虚了。”

陈磊点点头,又赶紧说:“大夫,我不光看不清,这几天还特别累,上班坐着都觉得眼皮沉,饭也吃不下,以前能吃两碗米饭,现在一碗都吃不完,还总觉得肚子胀。”

“身上发沉不?像是背了块湿毛巾似的?”岐大夫问。

“对对对!”陈磊眼睛一亮,“就是这种感觉!尤其是腿,下班回家上楼梯,都觉得抬不动,晚上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