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7章 辣瘾缠孕肚,疮毒陷婴身——岐大夫解码胎毒迷局(2 / 3)

加入书签

“《黄帝内经》讲‘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脑髓生,骨为干,脉为营,筋为刚,肉为墙’,胎儿在母体中全靠母体气血滋养。你孕期嗜食辛辣热性之物,这些燥热之气积在体内,自己身子骨壮能扛住,却顺着气血传给了胎儿,这就是胎毒的根源。”

他起身走到药柜前,拉开标着“清热类”的抽屉,指着里面的连翘说:“《神农本草经》称连翘‘主寒热,鼠瘘,瘰疬,痈肿恶疮’,是治疮毒的圣药。但这孩子的问题,光清热不行。”他又依次指向人参、黄连等药材,“胎毒藏了两年才发作,先是发为头疮想往外走,被误治后内陷心肺,导致咳喘。现在得先固住正气,再把毒透出来,还要给它找个出路。”

张强听得一头雾水:“岐大夫,您说得这些我们不懂,您就说怎么治,多少钱我们都花!”

“钱不是问题,对症才是关键。”岐大夫笑着摇了摇头,取过一张泛黄的处方笺,提笔蘸墨写下药方,“你看这方子,人参是君药,《神农本草经》说它‘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’,能大补元气,就像给快要熄灭的炉火添柴,只有正气足了,才能托得住邪气。然后用连翘、川芎发散,把陷进脏腑的毒透出来,这俩药就像开窗通风,能把屋里的浊气排出去。”

他顿了顿,又指着处方上的黄连和木通:“黄连清热燥湿,对付胎里带来的热毒最管用;木通能利尿,让毒素顺着小便排出去,这是给邪气找了条下路。再加陈皮健脾,《脾胃论》说‘脾胃为后天之本’,孩子脾胃弱,得帮他把运化功能补起来;芍药养血,生甘草调和药性,最后煮药时加竹沥,清心肺的痰热,咳喘自然就停了。”

林晓凑过来看着处方,还是有些不放心:“岐大夫,孩子这么小,吃这些药会不会伤身子啊?”

“你放心,这方子是依着《金匮要略》‘扶正不留邪,祛邪不伤正’的道理配的。”岐大夫放下笔,从药柜里抓出一小撮人参,“我用的是孩儿参,药性平和,专门给小儿补气。药量也减了大半,一副药分三次喂,温温的灌下去,不会伤脾胃。”他又叮嘱,“煮药的时候得用砂锅,先泡半个时辰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一刻钟,最后下竹沥,再煮两分钟就行。喂药后给孩子喂点米汤,保护胃气。”

张强赶紧把处方折好揣进兜里,林晓还想再问些注意事项,岐大夫已经取了个小纸包递过来:“这是外用的青黛粉,用麻油调开抹在头疮上,能帮着透毒。记住,别再给孩子用清火的药膏了,那些药太寒凉,会把毒逼得更深。”

夫妻俩千恩万谢地抱着孩子走了,岐仁堂里又恢复了清静。抓药的小徒弟李响才十七岁,刚跟着岐大夫学了半年,这会儿忍不住问:“师傅,您怎么一摸脉就知道是胎毒啊?我看着跟普通的咳喘也差不多。”

岐大夫重新擦起药罐,慢悠悠地说:“《难经》讲‘望而知之谓之神,闻而知之谓之圣,问而知之谓之工,切而知之谓之巧’。那孩子除了咳喘,还有头疮内陷、精神萎靡,这都是胎毒内蕴的征兆。外感病的孩子虽也咳喘,但精神头足,哭起来响亮,脉象浮数,跟这个完全不一样。”

他指着墙上挂的《脏腑图》:“小儿脏腑娇嫩,形气未充,胎毒最易伤肺。肺主皮毛,所以先出头疮;肺主气,司呼吸,毒陷肺里就咳喘。要是再耽误几天,毒陷心包,就该抽风昏迷了,那时候再治就难了。”

李响点点头,又问:“那现在好多孕妇都爱吃火锅、麻辣烫,是不是都容易留胎毒啊?”

“可不是嘛。”岐大夫叹了口气,“以前是条件差,孕妇想吃点好的不容易;现在条件好了,反倒管不住嘴。《温热条辨》里说‘胎前多热’,孕妇本身就容易内热重,再吃这些辛辣热性的食物,不是火上浇油吗?你看现在好多新生儿黄疸消得慢,大多都跟孕期饮食不节有关。”

正说着,门口传来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