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4章 高龄翁:咳痰不祛痰,大补一年半竟愈?(2 / 4)
画了个简单的脾胃轮廓,“你想,要是地里的肥力不够,你光把烂泥挖了,不施肥,过阵子还会积新的烂泥,甚至挖着挖着,把地里的土都挖松了,庄稼更活不了。你爹现在就是这样,正气已经虚到极点,要是再用之前那些燥湿的‘风药’——就是能散湿化痰的药,那些药偏燥,会耗他身上的津液,本来他就口渴、津液少,再耗下去,脾胃更虚,元气更衰,《黄帝内经》说‘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’,他这是‘大虚之证’,只能补,不能泻,更不能耗。”
周老先生喝了口温水,嗓子舒服了点,轻声问:“岐大夫,那我这病,还能治吗?之前有个大夫说,我这身子,怕是熬不到夏天了。”
“能治,就是得有耐心,高龄患者补正气,不能急,得慢慢来。”岐大夫语气肯定,“你饮食差、口渴,是脾胃虚不能生津;大便干,是气虚不能推动糟粕,津液少不能润肠道——这些都得从补脾胃、养元气入手,元气足了,脾胃能运化了,津液生出来了,痰自然就少了,头沉、手脚软的毛病也会跟着好。”
说着,岐大夫走到药柜前,让小药拿出药材:“我给你开个方子,以补为主,兼顾一点点清热——你舌尖有点红,是虚火上浮,不能补得太燥,也不能清得太凉,得调和着来。”
他一边报药名,一边给周家人解释,每一味药都对着《神农本草经》的道理说:“黄芪,性温味甘,《神农本草经》里说它能‘补虚’,你气虚得厉害,黄芪是君药,能托举正气,就像给地里添上主肥;人参,味甘微苦,性微温,能补元气、益脾胃,你脾胃虚,元气衰,人参能帮着黄芪补元气,还能养脾胃,是臣药;当归身,味甘性温,能养血,《金匮要略》说‘气血同源’,气虚久了会血虚,血虚又会加重气虚,当归能补血,让气血互相滋养;芍药,味苦酸,性微寒,能养血柔肝,还能制约黄芪、人参的温性,免得补得太燥,伤了津液;白术,味甘苦,性温,能健脾燥湿,不是那种耗津液的燥,是帮着脾胃运化,把湿浊轻轻化掉,不让它再积成痰;陈皮,味辛性温,能理气健脾,补药容易‘滞’,就是补得太急,气血走不动,陈皮能理气,让补药补得进去,还不堵着。”
周儿子凑过来,看着药柜里的药材:“岐大夫,这些都是补药,那我爹身上的虚火,不用专门清热的药吗?”
“要清,但不能用猛药。”岐大夫笑着说,又让小药拿出两个瓷瓶,一个装着黄色的药丸,一个装着干姜,“这药丸叫连柏丸,是黄连和黄柏做的——黄连味苦性寒,《神农本草经》说它能‘主热气’,黄柏味苦性寒,能‘主五脏肠胃中结热’,你爹的虚火,是气虚不能敛火,用这两味药清一点,免得虚火耗津液;但黄连、黄柏都寒,你爹脾胃虚,怕受不住,所以得用干姜调——干姜味辛性温,能‘温中’,还能‘逐风湿痹’,现在是开春,要是到了冬天,寒气重,就得在连柏丸里加干姜做药引,煮在汤里;春秋季气温平和,就把干姜榨汁,用姜汁炒连柏丸,再用姜汁糊成丸,这样既清了虚火,又不伤脾胃,这就是《黄帝内经》说的‘因时治宜’,顺着季节调整用药,才不会伤身子。”
他顿了顿,又叮嘱:“这汤剂,每天一副,煎成浓汤,分两次喝,早上空腹喝一次,晚上睡前一个时辰喝一次,喝的时候,用汤药送服三十丸连柏丸——记住,汤剂要浓,补药浓煎,药力才够,能更好地补进正气里。”
周儿媳连忙拿出本子记下来,又问:“岐大夫,那我爹平时饮食上,有什么要注意的吗?之前我们给他买了梨膏糖,说能化痰润喉,他吃了不少,是不是不行啊?”
“梨膏糖确实能润喉,但不适合你爹。”岐大夫摇摇头,“梨偏凉,梨膏糖也带点凉性,你爹的津液虚,是气虚不能生津,不是单纯的‘燥’,凉性的东西会伤脾胃,脾胃更虚,津液更生不出来,反而会加重口渴、大便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