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0章 胖小伙贪凉伤脾阳,甘温药灸救中气(2 / 3)
就会出问题,肚子会响;下气不足,四肢就没力气,心里发闷,这跟晓阳的症状一模一样。还有一句,‘寒气客于肠胃之间,则卒然而痛,得炅则已,炅者热也,非甘温大热之剂则不能愈’——寒气进了肠胃,就会突然胃痛,得用热的东西才能缓解,所以必须用甘温大热的药才能治好。”
他接着说:“李东垣先生在《脾胃论》里也说,‘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’,脾胃伤了,气血就跟不上,阳气也会虚。晓阳这情况,就是脾胃阳气被寒凉药伤了,中气也虚,还加了肝气郁结——压力大、烦恼多,肝气就会‘欺负’脾胃,加重胃痛。所以治疗得从三个方面来:一是‘扶阳’,把脾胃的阳气补回来;二是‘助胃’,帮脾胃恢复功能;三是‘疏肝’,让肝气顺畅,不跟脾胃捣乱。”
说着,岐大夫就开了处方,递给王秀兰:“这方子叫‘扶阳助胃汤’,是在古方基础上调整的,里面有炮姜、肉桂、炮附子,都是大热的药,能像给脾胃里放个小暖炉,把寒气赶出去;人参、白术、炙甘草是补脾胃的,帮脾胃‘干活’,恢复中气;草豆蔻、益智仁能温胃散寒,还能止拉肚子;陈皮理气,让脾胃里的气顺畅,不胀得慌;白芍能柔肝,不让肝气太旺,欺负脾胃;吴茱萸能去胃里的寒,还能止反酸——你家晓阳不是老反酸水吗?吴茱萸就管这个。”
王秀兰接过处方,仔细看了看,又问:“大夫,这些药有没有副作用啊?晓阳之前吃了药总吐,我怕他受不了。”
岐大夫笑了笑:“放心,这些药都是根据他的体质配的,用量也斟酌过。《神农本草经》里说附子‘回阳救逆,补火助阳’,炮姜‘温中散寒,回阳通脉’,都是治阳气虚、寒气重的良药。不过服药期间有几个要注意的:第一,绝对不能吃凉的,冰饮、凉菜、西瓜这些都不能碰,哪怕天热,也得喝温水;第二,饮食要清淡,别再吃红烧肉、酱肘子了,多吃点小米粥、山药、南瓜,这些能补脾胃;第三,别熬夜,压力别太大,肝气顺了,脾胃才能好得快。”
崔晓阳听了,点点头:“大夫,我知道了,之前是我不懂,瞎吃凉药,以后肯定听您的。”
岐大夫又给崔晓阳量了量体温,摸了摸他的手脚:“你手脚还有点凉,先抓三副药,一天一副,早晚各煎一次,温服。喝完三副再来复诊,我看看情况调整药方。”
王秀兰连忙道谢,拿着处方去抓药了,崔晓阳也慢慢站起身,捂着胃的手松了些:“大夫,谢谢您,我现在感觉胃好像没那么疼了。”
岐大夫笑着摆手:“这是心理作用,药还没吃呢!不过只要你按我说的做,肯定能好。”
三天后,崔晓阳和王秀兰又来了岐仁堂。这次崔晓阳的脸色好了些,不再是青白的,额头上也没了汗,进门时还能自己搬椅子坐。
“大夫,太谢谢您了!”王秀兰一进门就笑开了,“晓阳喝了三副药,第一天晚上就没疼,昨天还吃了小半碗小米粥,没反酸,也没拉肚子!”
崔晓阳也说:“是啊大夫,我现在觉得胃里暖暖的,不像之前那样像揣了块冰,就是还有点没力气,吃多了还是有点胀。”
岐大夫给崔晓阳把了脉,又看了舌苔:“脉比之前有力了,舌苔也没那么滑了,说明阳气在慢慢恢复,寒气也散了些。没力气是因为中气还没补够,胀是因为脾胃功能还没完全恢复,别急,咱们再调整一下药方。”
他拿起笔,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了山药和茯苓:“山药能补脾胃、益肾气,《本草纲目》里说它‘益肾气,健脾胃,止泄痢’,正好适合你;茯苓能健脾利湿,帮你把身体里的湿气排出去,湿气没了,脾胃才能更舒服。再抓五副药,还是早晚温服,饮食还是要注意,这次可以加点鸡蛋羹、软面条,别吃太硬的。”
又过了五天,崔晓阳独自来复诊了。他穿着件浅蓝色的T恤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