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7章 建材老板眼黄身黄愁坏家,老中医一剂汤药解烦忧(2 / 3)
”张大夫点了点头,又让陈建国张开嘴,看了看舌苔,“你这脉浮而缓,舌苔黄腻,是典型的‘谷疸’啊。”
“谷疸?”陈阳没听过这个词,赶紧问道,“张大夫,这是啥病啊?严不严重?”
张大夫笑了笑,拿起桌上的一本《金匮要略》,翻到其中一页,指给陈阳看:“你看这儿写着,‘谷疸之为病,寒热不食,食即头眩,心胸不安,久久发黄为谷疸’。你爸这症状,跟书里写的一模一样。”
他放下书,又解释道:“从咱们中医的道理来讲,人身上的五脏是相通的,讲究个五行相生相克。心属火,脾属土,正常情况下,心火是能温养脾土的,帮着脾运化水谷。可你爸呢,天天心烦、发火,这就是心火太旺了,火太旺就会‘乘’脾——就像火太大,把锅里的土都给烧焦了,这在中医里叫‘相乘’,是病理上的相克太过。”
“加上他饮食不规律,饥一顿饱一顿,还总吃些油腻辛辣的,脾本来就虚,这么一折腾,运化能力就更差了。水谷运化不了,就会变成‘浊气’,浊气在胃里积着,就会往上顶,所以他会恶心、胃闷;往下走,就会拉肚子,拉的都是没消化的食物;湿热堵在身体里,排不出去,就会顺着经络走到皮肤、眼睛,所以才会发黄;湿热下注到膀胱,小便就会不利索,颜色也深。”
陈阳听得连连点头,又问:“张大夫,那我爸为啥上午九点以后会发热,傍晚又退了啊?”
“这就跟经络当令有关了。”张大夫耐心地说,“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是脾经当令,脾经在这个时候会把气血输送到脾脏。你爸脾弱,经气不足,没办法抵抗体内的热邪,所以热就会出来;到了傍晚,气血开始往肾经、心包经走,气机稍微顺了些,热邪就没那么嚣张了,所以热就退了。”
陈建国坐在一旁,听得心里亮堂了不少,原来自己这病不是简单的“没睡好”,而是脾胃出了大问题。他连忙问道:“张大夫,那您看我这病能治吗?”
“能治,别着急。”张大夫拿起笔,开始写药方,“《黄帝内经》里说‘热淫于内,治以咸寒,佐以苦甘’。你爸这是湿热在体内作祟,得用能泻湿热、补脾胃的药。我给你开个‘茯苓栀子茵陈汤’,里面有茵陈、茯苓、栀子仁,还有苍术、白术这些药。”
他一边写,一边跟两人解释每味药的作用:“茵陈和栀子是君药,这俩药都属苦寒,能泻湿热,退黄疸,《神农本草经》里说茵陈‘主风湿寒热邪气,热结黄疸’,栀子‘主五内邪气,胃中热气’,用它们俩当主力,能把体内的湿热赶出去。”
“然后是黄连和枳实,这俩是臣药,也是苦寒的,能泻心下的痞满,就是你爸胃里堵得慌的感觉;黄芩也是苦寒,能泻火,还能补气,帮着脾恢复点力气。”
“接下来是苍术、白术,这俩药苦甘温,能除胃里的湿热,还能养脾胃之气;青皮苦辛温,能泻胃里的壅滞,让气机顺起来。防己苦寒,能去十二经脉里的湿邪,让湿邪从经络里排出去;泽泻咸平,茯苓、猪苓甘平,这仨药能清导膀胱里的湿热,利小便,让湿热通过小便排出去,解决你爸小便不利的问题。”
写完药方,张大夫又嘱咐道:“回去以后,先把茵陈用冷水泡半个钟头,然后大火烧开,转小火煮二十分钟,再把其他药放进去,再煮二十分钟,倒出来,分两次喝,早晚各一次。吃药期间,千万别吃油腻、辛辣的,也别喝酒,就吃点小米粥、烂面条这些清淡的,让脾胃歇一歇。”
陈阳接过药方,小心地折好放进口袋,又问:“张大夫,那这药得吃多久啊?”
“先吃两副看看效果,要是有好转,再来复诊,我再根据情况调整药方。”张大夫笑着说,“你爸这病拖了俩月,得慢慢调,别急。”
父子俩谢过张大夫,拿着药方去旁边的药铺抓药。药师按照药方,从药柜里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