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6章 岐仁堂里的"热糊涂":老徐三次自用药,甘温汤救脾胃命(3 / 3)

加入书签

....."

"你看那些长期卧床的人,是不是有时候也会发热?"岐大夫坐下来,给两人各倒了杯热水,"那不是有火,是气血虚得不能正常运行,瘀在那儿了,就像水渠堵了,水不流就发臭。你这脾胃虚,气血生化不足,就像水渠没水了,太阳一晒就发烫,这时候得引水过来,而不是把渠底砸了——你用苦寒药,就是在砸渠底。"

他拿起桌上的白术,"李东垣创补中益气汤,就是给脾胃虚的人用的。人参、黄芪补元气,当归养血,白术健脾,就像给水渠修堤、引水,水通了,热自然就退了。你之前用的那些药,黄柏、知母是往下泄的,黄芩、黄连是往凉里冻的,脾本来就虚,哪经得住这么折腾?"

徐明远听得连连点头:"我以前看书,只记着'阴虚则热',忘了'脾虚也能生热'。还是您说得透彻。"

"医书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"岐大夫笑了笑,"就像《难经》里说'望而知之谓之神,闻而知之谓之圣',看病得望闻问切结合,不能光凭一个症状就开药。你看你,只看日晡发热、口干,没看自己吃饭不规律、爱吃肥甘,这不就漏了根儿了?"

接下来四天,徐明远按时喝药。第一天喝完,晚上没再说胡话;第二天,下午发热的劲儿轻了,手心没那么烫了;第三天,能自己下楼走两步,腿不酸了;第四天,口干好了大半,小便也不黄了。

再去岐仁堂时,徐明远精神头足了不少,脸上有了血色。岐大夫给他摸了脉,脉象比之前有力了,舌苔也淡了些。

"行,元气缓过来了。"岐大夫开了八珍汤的方子,"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熟地,这八味药补气血,你再喝半个月,每天吃点山药粥、小米粥,别再吃油腻的了,让脾胃慢慢养回来。"

徐明远拿着方子,郑重地给岐大夫鞠了一躬:"岐大夫,谢谢您。要不是您,我这老命说不定真得栽在自己手里。"

"别客气。"岐大夫送他到门口,指着对面的老槐树,"你看那树,根扎得深,才能经得住风吹雨打。脾胃就是人的根,根养好了,啥病都少。以后看书别死抠字眼,多想想前因后果,实在拿不准,就来我这儿问问。"

秋老虎渐渐退了,老城区的风凉快起来。徐明远每天早上去公园打太极,中午回家喝山药粥,晚上陪老伴遛弯,再也不敢自己瞎配药了。他把家里的医书重新翻出来,在《脾胃论》里夹了张纸条,上面写着:"甘温除热,脾虚之热,非苦寒能治——记岐仁堂之训。"

岐仁堂的药香还在老巷子里飘着,岐大夫又在碾药了,这次碾的是黄芪,细细的粉末落在粗瓷盘里,带着股温厚的香。偶尔有街坊来问病,说起徐明远的事,他总笑着说:"看病就像解绳子,得找对绳头,不然越拉越乱。脾胃这绳头,可别用苦寒药去拽啊。"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