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5章 便血背后藏"虚火"——岐大夫分时调治记(2 / 4)

加入书签

,好比用石头堵漏水的堤坝,堤坝本身没修好,堵得越狠,水越容易从别的地方冒出来,反倒更糟。"

正说着,陈默的爱人王姐拎着保温桶进来,见陈默脸色不好,急了:"岐大夫,您快救救他!昨天半夜又盗汗,我摸他后背,凉得像冰,可他说心里烧得慌,这到底是咋了?"

岐大夫让王姐坐下,笑着宽慰:"别慌,不是大病,是虚火闹的。他这火不是实火,是气血虚了,没法收住的'浮火'——就像锅里的水少了,火又没关小,水就咕嘟咕嘟冒热气,看着热闹,其实底子是空的。"

王姐拍着胸口:"那您可得给开点好药!他这半年瘦了快十斤,上课都没力气。"

岐大夫没急着开方,反倒问王姐:"陈老师早上吃饭吗?"

王姐脸一红:"他总说赶时间,要么不吃,要么就啃个凉馒头......"

"这可不行。"岐大夫皱了皱眉,"脾是'后天之本',得靠吃饭养。《脾胃论》说'饮食失节,则脾胃乃伤',您爱人本来就思虑伤脾,再不给脾'喂饱',它怎么有力气统血?从今天起,早上必须喝碗热粥,加两颗红枣,中午不管多忙,吃口热菜,晚上睡前喝杯温牛奶,少熬夜。"

说着提笔开方,一边写一边跟阿明讲:"你看,他这是心脾两虚,得分着补。上午阳气升,就用补中益气汤——黄芪三钱补气,白术二钱健脾,升麻五分举气,把下陷的脾气提上来,像给堤坝加块木板;下午阴气盛,用归脾汤加麦冬、五味子——党参补心脾,当归养血,麦冬滋阴,五味子酸收,把耗散的气血敛回来,好比给冒热气的锅加个盖子。"

阿明凑近看方子,不解地问:"师父,为啥要分上午下午?直接一起喝不行吗?"

"傻小子,人跟天地走。"岐大夫放下笔,指了指窗外的太阳,"早上太阳出来,阳气往上走,补中益气汤里的升麻、柴胡,能顺着这股劲儿把气往上提,帮脾干活;下午太阳往西落,阳气往里收,归脾汤补阴血,正好跟着阴气走,把血敛在心里。这叫'天人相应',顺着力气办事,比硬补管用。"

陈默接过方子,看着上面的药名:"岐大夫,我这病多久能好?学校那边还等着我上课呢。"

"你要是听我的,按时吃药,好好吃饭,别瞎琢磨,不出两个月。"岐大夫把方子折好递给他,"记住,药是引子,真正治病的是你的作息和心思。讲课累了就歇会儿,学生的事尽力就好,别拿别人的事熬自己的气血。"

陈默拿着方子去抓药,王姐跟在后面,一步三回头:"岐大夫,真不用做别的检查?我总怕......"

"我知道你怕啥。"岐大夫摆摆手,"便血有多种缘由,有的是肠中湿热,像堵了脏东西,血是鲜红带黏液的;有的是气虚不摄血,血是淡红或暗红的,像陈老师这样。他这半年便血时好时坏,又伴着盗汗、寒热,是虚证,不是实证。要是不放心,等他气色好点,去医院请西医瞧瞧也行,但眼下先把气血补起来最要紧。"

阿明碾完药,凑过来问:"师父,您咋肯定他不是实证?"

"你看他的舌象脉象。"岐大夫拿起脉案,"实证的人舌红苔黄厚,脉沉实有力,说话声音响;陈老师舌红苔薄,脉浮大无力,说话都费劲,这是虚。再说他的血,时红时黯——虚火往上窜,血就被烤得黯;虚火往下走,血就鲜亮点,都是浮火在折腾,不是真有实邪。"

正说着,隔壁花店的李婶送来一束菊花,见岐大夫在讲病,笑着插话:"前阵子我家老头子也便血,去医院说是痔疮,抹了药膏就好。这陈老师咋这么麻烦?"

"人跟人不一样。"岐大夫接过菊花,插进青瓷瓶里,"李婶你家老头是久坐加吃辣,是湿热堵了肛门,清了湿热就好;陈老师是心思重、吃饭不规律,伤了根本,得补底子。就像庄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