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3章 怒气冲垮"肝脾墙"(3 / 3)
你看那些长寿的人,大多性子温和,不是没脾气,是懂得不跟自己较劲。"
他指着窗外的老槐树:"你看这树,风大的时候它就弯弯腰,风过了又直起来,要是硬扛着,枝桠早被吹断了。人也一样,遇着事别硬顶,先把肝气顺了,脾才能好好干活,身子才能结实。"
王总拿着药包站起来,忽然笑了:"您说得对,我回去就把办公室的'制怒'牌匾挂起来,再跟小张说,以后我要发火,他就给我递杯茶——可不能再让肝欺负脾了。"
岐大夫送他到门口,看着他的车开远了,转身回诊室,见小林正对着那块制黄连发呆。
"师父,您说这制黄连真有意思,用温药制苦寒药,既保留了本事,又没了坏处。"小林拿起一块,"这不就像人吗?脾气太急的,得学着用'温和'磨一磨,才能既能干成事,又不伤自己。"
岐大夫笑着点头,把竹匾里的吴茱萸收进罐里:"是这个理。药要炮制,人要修炼,都是一个道理——刚柔相济,才长久。"
檐下的艾草还在滴水,药柜里的当归香混着陈皮的暖香,在暮色里慢慢散开。岐大夫拿起脉案本,在王总的名字旁边写了句:"肝平则脾和,气顺则身安。"窗外的老槐树沙沙响,像是在应和。
过了半个月,王总又来岐仁堂,这次是带着个朋友来治失眠。他穿着休闲装,气色红润,说话也慢了些。
"岐大夫,您那招揉太冲穴真管用,我这两周就发过一次火,揉了揉脚,慢慢就消气了。"他笑着说,"厂里的人都说我变了,以前开会像打仗,现在能坐下来听人把话说完了。"
岐大夫给他朋友诊脉时,他就在旁边看小林炮制药材,见小林正用吴茱萸泡黄连,凑过去说:"这就是上次治我病的制黄连?"
"是啊王总,"小林笑着说,"师父说这叫'以温制寒',把黄连的燥性收一收,就温和了。"
王总拿起一块泡好的黄连,看它慢慢吸着吴茱萸水,颜色从黄转褐:"人也一样,以前我就像生黄连,又急又燥,现在得学着当制黄连,把火气收一收,才能干得久。"
岐大夫诊完脉,抬头笑:"你这悟性,比吃药还管用。"
那天下午,岐仁堂的阳光很好,王总坐在阶前,看着小林炒黄连,听岐大夫讲《伤寒论》里的小柴胡汤,偶尔插句话,说厂里最近怎么调整了作息,让工人都能按时吃饭。风从巷口吹来,带着槐花香,暖融融的。
岐大夫看着他,忽然想起昨天翻薛立斋医案时看到的"制黄连"方,原来不管是几百年前的御医,还是现在的普通人,道理都是一样的——药能调病,心能调身,刚柔相济,才是真的健康。
阶前的青石板被晒得暖烘烘的,竹匾里的制黄连泛着温润的光,像块被岁月磨软了的玉。
↑返回顶部↑